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八十二章两陈对决

  

  第八十二章两陈对决

福成江。

是安南南部的一条河。

安南大部分都是红河流域,但是到了清化府附近就不是这样的。

清化府在安南最南边。再往南不远,就是占城了。

这里从水系上已经不属于红河流域了。而是发源西侧的长山山脉的河流,径直入海。如福建地区一样,有好几条不长的河流,直接入海。所以相隔不远,就有一条河。

而福成江就是这样一条河。

在清化府北部。

陈国峻收复清化之后,以快打快,所过之处纷纷易帜。直到这里。陈庆余带兵将陈国峻拦在这里了。

双方交战数个回合。难分胜负。

陈国峻谋略出众,更得军心民心。得军中上下之爱戴。后世评价陈国峻乃安南千年一出的将才。或许有些过誉。但陈国峻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。他之前与其说败给了元军,还不如说败给军事变革。

而这一场军事变革,是由虞醒所带来的。

而陈庆余军事才华上,只能说及格。他带的安南降军,与当初的安南军并没有什么区别。甚至还大大不如。

当初安南军,好歹有保家卫国之心,誓死不渝之志。

陈庆余麾下,哪里有这样的人。

故而,即便陈庆余兵力是陈国峻数倍之多,双方也只能相持。陈庆余也无力过江击败陈国峻。

而此刻北方三间房大捷的消息传来。

陈国峻与陈庆余前后脚得到消息。

陈国峻心中震动非常。

对于鞑子骑兵突袭,有多厉害,没有人比陈国峻更明白了。正因为明白,陈国峻才如饥似渴的阅读,这一战的所有细节,从而判断汉军的战斗了。

好久,陈国峻叹息一声,说道:“有此军,二十万足以纵横天下。”

“而今之事,不知道是安南陈氏之幸,还是不幸。”

别人仅仅能看到这一战的胜负,只有陈国峻能看出来,汉军新战术体系,会造成的影响。这种影响,就好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,让偏远之赵,一跃成为战国七雄最难打的之一,仅次于秦国。

甚至让战国后期,就是秦赵之战,决定天下归属。

或许云南底蕴不足,不足以覆灭元朝。但是今后云南面对鞑子一定会进入扩张期,这个扩张期有多久,云南能打到什么地方?

就要看局面了。

在元朝有一场逆转局势的胜仗之前,是不会结束的。

这就不是陈国峻现在所能看到的。毕竟这里的因素太多了。

但是他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,身怀利器,杀心自起。

云南既然有如此战法,一定会试兵天下的。否则云南汉军辛辛苦苦训练。做什么啊?

如果那个时候,鞑子并没有入侵安南。汉军要进攻的地方是什么地方?

一定是安南。

因为陈国峻主政云南,他也会这么做。毕竟云南与鞑子之间,隔着崇山峻岭。战法新成,定然有很多问题。先找一个地方试验一下。再面对强敌,也就是说,即便没有鞑子入侵。也很有可能面对云南的入侵。

那时候,安南陈氏的下场,只会更惨。

陈国峻一想起,谢枋得对云南的清洗,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。

虽然这一场大难中,两皇蒙难。安南陈氏子弟死伤无数,更是内部分裂。但是安南陈氏总算是活下来了。在云南体系内有一席之地了。安氏陈氏的祖宗血食保存下来了。

毕竟三间房之战,鞑子被驱逐出安南,已经成为定局了。

此刻陈国峻内心之中,有几分释然。

他对安南亡国的结局。一直是心怀愧疚的。

此刻发现,在两强相争之下,安南亡国似乎是一种必然。

他无法改变的必然。

他心中反而好受一些。

他的思绪不会仅仅停留之前,立即回到了眼前的局势。

“既然,鞑子离开安南已经成为定局。大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,就到了抢功的时候了。安南陈氏在汉王麾下到底是一个什么地位,就要在今后一两个月内奠定。”

陈国峻眼神坚定下定了决心。

随即,召集诸将,宣告喜讯。然后身先士卒,夜里冒着北岸的弓矢,强渡福成江,直扑陈庆余大营之中。

简直是孤注一掷,用尽了陈国峻自己手中所有筹码。

他敢这样做,自然是有信心的。

最大的信心,就是对陈庆余的了解。

作为将领,最基本的素质,就是最坚定的立场与决心。

因为没有坚定的立场与决心,就不可能进行最激烈最艰难的战斗。

战场就是一场赌局,不到最后一分钟,都有可能有反复。唯有坚定的信心,才能坚持到最后。

必要的时候,陈国峻其实也不将自己的小命当一回事。

亡国之痛,深入骨髓。局面无法挽回,但是并不代表在陈国峻心中,这一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。

甚至陈国峻都有一种自暴自弃的轻身心态。此刻冲锋在最前。也是秉承这种想法,大丈夫当死沙场。

而陈庆余却不这一样。

不是陈庆余不聪明。

真要说聪明,陈庆余未必比陈国峻差。陈国峻的位高权重,是天生的。他天生是皇家贵胄。但是陈庆余却是一步步爬上来,成为朝廷重臣的。在这上面,陈国峻未必比得上他。

但是陈庆余就是太聪明了。

打仗有时候,需要一根筋一点。

陈国峻笃定陈庆余此刻所要考虑的东西,要比他多太多了。

陈国峻的判断一点也没有错。

此刻外面杀声震天。

下面人纷纷来报,“陈国峻阵斩王将军。第一阵溃了。”

“兴道公,纵马刺杀李将军。第二阵也溃了。”

“陈国峻坠马了。”

“兴道公又上马了。”

“大王,前线已经顶不住了,请大王速派援军。”

陈庆余脸色阴沉,心中思绪万千。

“鞑子真要走了吗?”

不同人对不同的事情判断是不一样的。天下能见微知著者少,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多。

陈庆余自己也不确定,一场败仗,鞑子就真没有希望了。

但是,他懂陈国峻。陈国峻如此拼杀在前,将自己当做一员冲阵之将来用。这不是陈国峻的风格。想来陈国峻一定有什么判断。

这个判断,就是鞑子要败。

随即,陈庆余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。

“或许是陈国峻,故弄玄虚,能示之能,不能示之能的手段。”

“但是鞑子后方真有些不妙啊。”

陈庆余是一等一的聪明人。

鞑子内部一些蛛丝马迹,是瞒不过他的。

最大的痕迹,就是元朝水师已经从安南南部绝迹了。大部分船只集中在了红河流域。

这很不正常。

陈庆余很清楚,元朝水师数量极为庞大,各种战船,乃至可以临时征用的商船,数量最少在千艘以上。至于几千艘就不知道了。毕竟元朝不仅仅是陆上霸主,同样在海上经营上下了很大功夫。

这么多船,分到福成江面上几十艘大船,对这一场战事影响就是决定性的。最少陈庆余在对付陈国峻的时候,有更多的主动权。

但,几十艘都没有。

这让陈庆余不得不揣测鞑子在准备做什么事情。比如撤军。

这个结论,让陈庆余不敢相信,不愿意相信。

毕竟,如果鞑子走了。他陈某人怎么办?

他如果不跟着走。他留下来会有什么下场?陈国峻会生吃了他。

不,生吃决计是难解陈国峻心头之恨的。定然会有其他死法。

但是跟随鞑子走了。就有好下场吗?

陈庆余不会这么天真。

鞑子是非常现实的。

你有实力,他给予尊重,给予待遇,封王,封土,不在话下。但是,如果你没有实力,偏偏有很多财富,那就等着被无数人生吞活剥。

所以,陈庆余想来想去,他只有一条生路。

那就是保全实力。

也就是抓住他麾下的几万大军在。

要走,也要带着大军走。几万大军在鞑子内部,也算是一个小军头了。不说荣华富贵,但是生命安全还是能保证的。

他权衡利弊之后,面对今日之战,也就有了抉择。

打什么打?

陈国峻愿意拼命,是他的事情。

他陈庆余不愿意。

而且,陈庆余很清楚他麾下这些人与安南陈朝的关系。如果不是陈国峻在清化的狠绝的态度,很多人都投陈国峻了。现在陈国峻冲阵在前,所向披靡,陈庆余固然相信,这是陈国峻的能力,毕竟是安南第一名将。

但也担心另外一件事情,是不是下面人,心中动摇了。有了其他的想法,不敢下手。

一想到这里,陈庆余更是急不可耐了。下令道:“撤退,放弃福成江大营。”

陈庆余不顾前线奋战的将士,带着本部人马先走一步。陈国峻人少,鏖战之余,也难以追击了。稍稍安全之后,陈庆余更是派人上报阿术,请阿术派援军,最少派数千蒙古精骑督战。

这其实是对阿术的态度试探。

看看阿术是什么想法。

更是找来自己的亲信,说道:“我记得当初,与云南做私盐生意,是你负责的?”

第八十二章两陈对决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