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定策
第十三章定策
大炮轰,骑兵冲。
这个战术很简单,简单到可以很快普及。
而且简单,也代表着难以破解。
自古以来,步兵对骑兵,都是结阵以待,不结阵,无法对阵骑兵,而如果结阵,面对火炮,那是太方便的靶子了。
完全不担心打不中那种。
奢雄内心中甚至生出一个念头,那就是对云南北伐中原,彻底绝望了。
之前,虞醒连战连捷。大破阿里海牙。让奢雄内心中生出一个不切实际的妄念。而今见识到鞑子的实力变化,心中已经有了劝谏虞醒,放弃北伐之心,闭关自守。在红河上建立一处关卡。以地利天险。阻挡鞑子进入云南即可。
“不,大战之要,不在刀枪火炮,而是在人心。安南人心未散。”李鹤回想他一路看到一切,不管是陈国峻的气度,还是陈云臣,还有其他人舍生忘死。
他不同意奢雄的想法。
安南之战,才是开始,下面还有得打。
两人各自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决定各自上书。
******
一路乘船到升龙码头。
倒也平安。
只是到了升龙之后,陈国峻立即得到了整个红河以北,完全失控的消息。
无数坏消息传到了升龙,更有数座县城不战而降。
升龙城中人心惶惶。
陈国峻一到升龙城,就被安南上皇召入宫。身边人都督促他快些走。上皇很急。但是陈国峻用深情的目光看着升龙城的一草一木,他从小在这里长大,而今只觉得太匆匆,一切都看不够。
说道:“不急。”
很多人看到陈国峻如此镇定,固然有很多骂陈国峻丧师辱国,弃十万大军,还能这么悠闲,简直不知廉耻为何物。但是整体上也安心许多。
“大兄,你平安回来就好了。”安南上皇一见陈国峻就迎了上去,细细打量陈国峻好久才说出这样一句话。
安南上皇对白鹤江之败,内心之中不是没有想法。但是他再有想法又能怎么样,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了。临阵换将,是兵家大忌。更重要的是,换将?换谁?
陈国峻依旧是安南的不二人选,甚至因为局面进一步恶化,让陈国峻的地位更加稳固了。
因为鞑子的压力胜过了一些外部矛盾。
“陛下,臣丧师辱国,罪该万死。”
“大兄,哪里的话。朕除却大兄,还能信任谁?这升龙的局面,非大兄不能安定。”安南上皇将这一件事情含糊过去,白鹤江之败,就算掀篇了。当然了,如果将来,有必要翻旧账的话。说不定还会再翻出来。
但在鞑子退兵之前,就不会有人再提了。
“陛下。而今决计不可守升龙城。”陈国峻说道:“请陛下,按原定计划,迁都清化。我留在升龙附近,借舟师之力,与鞑子周旋。”
白鹤江之败,并不是没有好处的。
最大的好处是安南的战略方针统一了。
白鹤江之败,让所有安南人都清醒了。想要在正面战场上击溃鞑子,是决计不可能的。陈国峻的能力并不差。可以说,任何时代,能将十万大军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人。在任何国家都是少数的。
安南内部,谁也不觉得自己能够胜过陈国峻。
陈国峻自己都败得那么惨。谁敢上?
大部分人都对鞑子起了惊惧之心。有了逃亡之念。陈国峻的战略,正好能让他们逃往清化。
清化城在升龙城南三百多里的地方。是红河平原南缘,多山多河。地势险要,而且气候更加不适合北方人。安南就已经够南边了。而清化更在南边。
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之地。
明代打安南,安南黎氏就是在清化一带聚集力量反攻的。
而后安南南北朝,南朝一开始也在清化立足的。
清化对安南来说,就如同南京于中国。
北方沦陷,南迁清化。
而陈国峻留下来继续抵抗。
“大兄,你留下来,准备如何行事?”安南上皇已经心动了。这升龙城,他也不想待了。
“我放心,安南到底是我们的天下,我只需化整为零,分兵数处。以舟师为主,袭扰鞑子占领各地。让鞑子在安南吃不好饭,睡不好觉,他们早晚就会明白。在安南继续下去,是得不偿失的。”
“那时候就是退兵的事情。”
陈国峻说道:“也是我们反攻的时候。”
陈国峻总战略,从来没有变。
那就是,打不过,拖。拖下去。拖到鞑子受不了了。
经过这一战,陈国峻更明白这一点,与鞑子正面作战,决计不可能赢。但是鞑子人数再多,驻守一些驿站,一些县城,也必须三百,上千的安置。而且遍布安南各地,才能完成对安南的控制。
只要分散开来,斩断这些鞑子的触角,鞑子就要源源不断的从中原运输物资。
几十万大军所需要的后勤,从后方运过来,需要的人力物力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而鞑子有这么多人力物力吗?
这个很不好说。
陈国峻对战争准备很充分。事先是摸过鞑子的底细,鞑子中枢的账目,自然是看不到的。但是大概情况,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。鞑子灭南宋之后,在西南前后覆灭十几万大军。动静这么大,钱粮根本不凑手。
即便够用。
在陈国峻的骚扰战术之下,这些粮食也未必能送到元朝大军中。
即便送到了,消耗也要翻个倍。
陈国峻就不相信了。这样鞑子还能撑得住?
后世安南人尊称陈国峻为游击战的鼻祖。却不知道,如果可以陈国峻哪里想用这样的手段,无非是退无可退,战又不能赢。只能不惜一切打下去而已。
“大兄,我一切依你。”
“陛下,有一件事情,还请陛下决断。”
“何事?”
陈国峻说道:“割让西北三府,请云南军入境。”
从临安往下,并不是直接到红河平原的。而是两岸夹山,只有河道两侧有小片平原。
这大概有五六百里河道。
陈国峻一句话,就将这一大片地区割让给了云南。
他想要的也很简单,引入云南军队。牵制鞑子一部分兵力。
“这------”安南上皇沉默片刻,说道:“没有其他办法吗?”
安南上皇对江北大片土地沦陷,那都是红河平原上重要的产粮区,并不是心疼,却心疼大片山地?
因为这两个概念上是不一样的。
前者,是鞑子武力夺下来的。安南上皇是没有办法。而如果打赢了,鞑子撤走。这些土地都能要回来。但是这西北三府却不一样,是他割让给云南的。而且即便安南击溃鞑子。鞑子也不会灭国的。
为了对抗鞑子的压力。安南与云南之间,是不能翻脸的。
请神容易送神难。
更不要说。这五六百里其实是双方的缓冲区,就是因为有这大片山地在。安南想打云南,很困难。而云南想打安南也不容易。一旦这些土地,给云南所有。
云南就占据了红河平原一角,一旦有事,数日之内,进饮马升龙城下。
到时候,安南要会非常被动了。
“臣无能。而今局面,已经顾不得许多了。不过割让是下策。或许臣与云南方面先商议一下,邀请云南汉军入境的事情。将来也有一些回旋的余地。”陈国峻说道。
陈国峻这番话,是为了安抚安南上皇,也算是不得已的做法。
军队入驻之后,即便将来这些的地方还在名义上归安南所有,但实际上,就是云南的地盘。兵马才是决定地方归属的决定性因素。
邀请入驻,与割让,只有程度上的不同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。
“如此甚好,尽量争取一下,让汉军入驻,不提割让的事情,实在不行,开出一些别的条件-----”说到这里,安南上皇都卡壳了。
不知道该提什么条件了?
其实安南不是没有本钱,一旦开战,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不够花,更不要说,江北沦陷。升龙还要撤。可以说安南精华之地,都不在他们手中的。安南财政已经崩了。
他们还在云南挂账了不知道多少军械。
粮食倒是还有一些,但是可以预见的未来,安南这个产粮区,估计很长时间不能恢复旧观了。也不能许给云南。他们自己的军队吃什么啊?
安南所以的筹码都砸进战争之中,根本没有提其他条件的本钱。
否则陈国峻,也不会一上来就提割地。
因为除却这些很难保住的土地,他们没有任何东西了。
“总之,能不割地就不割地。”
“你看着办。”
安南上皇语气看似信任,但其实酝酿好的扔锅了。
陈国峻不是不知道,但他实在没有心思想这些小心思。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他,能帮助他打败鞑子,保全国家。但需要他付出自己的项上人头,陈国峻根本不带思考的,就将自己的人头送上了。
与眼前的国家大事相比,安南上皇那些蝇营狗苟的小算计,根本不算什么。
“我倒希望虞醒爽快的要求割地。”陈国峻悠悠的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