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八十章远虑近忧

  

  第八十章远虑近忧

其实阿术对安南之战,更加悲哀。

在他看来,安南之战失败是肯定的。

阿术的军事素养,战场嗅觉,是李恒远远不能比的。所以他更清楚,虞醒这一套战术是有多难以对付。

如果要应对,很多东西都要改变。

但很多东西,都很难改变。

火铳其实最好打造的。

搞出虞醒这种火铳很难。但郭守敬就已经搞出来,那种用百炼钢锻打出来的火铳。

也不是不能凑乎用的。

虞醒的队列转化,虽很厉害。但也不是很难学的。历史上在西方,火枪时代,各国弄出什么军事创新,就会立即被复制。拿破仑刚刚开始横扫全欧洲,但后来就不行。

原因很多,但是其中一个就是各国复制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。

以至于拿破仑失去了战术优势。

队列转变,这是所有步兵战术的基础。这一套在春秋战国都成熟了。大同小异。

但有问题的地方更多。

第一国力问题。

打造火铳需求钱。

历史上火铳代替弓弩,其实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火铳要比弓弩便宜。但火铳再便宜,也比刀剑等冷兵器贵太多了。

即便虞醒,对火铳价格也是有些吃力的。

虽然虞醒垄断了火铳全产业生产,火铳生产成本,更多体现在工时上面。

一根火铳的工时,仅仅比一门火炮稍少。

但火铳数量太多了。

更不要说,鞑子这边了。鞑子熟练工匠一月也未必能打出一根火铳。而这样的数量工匠,整个大元都是少的。灭南宋后,元朝从江南搜罗了七十万匠户。但这其中铁匠也是少数的。

即便元朝在熟练工匠上面,也不是无限的。

第二还是钱。

队列训练需要上百次的训练。虞醒的汉军有大量三年老卒,才有这样的成果。可以说,虞醒现在体现出来的战术成果,并不是虞醒在安南憋了一年憋出来的。

而是虞醒花了三年时间,终于将南宋军制转化成为虞醒自己的军制了。

这花费的钱就不知道该怎么算了。

养兵成本。都不知道该怎么算?

为了养兵,虞醒几乎将云南所有土地都给了将士们。云南一切都向军中倾斜。才有现在这局面。

这样养一个兵,要比元军养步卒成本高太多了。

这需要海量的钱。

阿术对此无论如何想不明白,云南弹丸之地,虞醒从什么地方搞这么多钱?

第三个问题,就是最关键的问题。

如果单纯的出钱,元朝下定决心,未必拿不出来。

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
元朝的上层建筑是什么?

谁兵多谁是老大。

从战斗力来说,该挑选那一支军队来编练新军?无论挑选谁,都不应该是蒙古人。

原因很简单,蒙古人常年在马上,训练成为骑兵,简直是事半功倍。但如果让蒙古人学习队列阵法。这问题就大了。而汉人在这方面是最适应的。

毕竟从春秋战国开始,这么多年,汉人都是这样打仗的。

无法是火铳代替的长枪而已。

问题来了,一旦元朝的最高武力成为了汉族的火枪兵,那么凭什么让蒙古人称为统治阶级。

一想到这里,阿术就头疼。

他看到了元朝的亡国危机。

不仅仅是汉军北伐的问题,还有内部颠覆的可能。

所以,他才要将李恒送回去,将他想的这一切告诉忽必烈。让忽必烈务必重视这个问题。

他其实对李恒并不是太满意的。

但问题是,现成除却李恒其他人并没有与火铳对阵的经验。

有时候失败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这个问题,是远虑的话。

如果打好这一场必败的大战,就是近忧了。

很多人觉得,胜仗不好打,败仗很好打。但其实,在阿术看来,败仗才是最难打的。

能打赢的仗,他都能打赢。而阿术觉得打不赢的战事。绝对是因为各种方面因素,导致这一战,没有开战,就已经决定胜负了。

只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。

阿术现在只有两个目标。

第一个目标,将大军尽可能完全撤出去。

第二个目标,哪怕拼一些损失,也要将虞醒的战术底细搞清楚。

阿术预感,虞醒的战术,将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了。

因为成本太高了。

只要搞明白虞醒的战术,将来才有机会制定战法。为大元朝廷未来战胜虞醒寻找机会。

阿术这边刚刚送李恒走,就立即传来战报:“太原城敌军,已经东进。”

阿术沉思片刻,说道:“将刘二拔都叫来。”

阿术是可以选一名蒙古将领来应对的。但是上一战的结果,让阿术有了偏向。他纵然根基在蒙古一方,但是他更清楚,今后很多汉将更有前途,原因很简单。

很多汉将纵然是骑将,他们对步阵熟悉不亚于统领步卒的将领。

原因就是汉将与蒙古将领培养流程不一样。

大部分蒙古将领一开始都是骑兵,将来成为统帅。手下直属军队也是骑兵。

而大部分汉将,都是从统领步卒开始的。因为大元朝骑兵虽然多,但也是有数的。新人自然从步卒开始,然后将来会调任骑兵,成为统帅后,骑兵在他的全军的数量是少部分。

阿术提拔李恒,是因为李恒是西夏人,却养在蒙古王公之家,算是自己人。

他选刘二拔都,固然有他本身的才华,更多是因为未来潜力了。

“太原贼子东进,你立即北上,如果有机会,就击破敌军,如果没有机会,一定要确保后路安全。”

“是。”刘国杰接令,立即去了。

*******

郭英杰带着大军正走在大路上,浩浩荡荡向东方挺进。

本来陈日赫是不赞同这样行军的。太急了。

陈日赫虽然下令东进,但是他的想法,是步步为营,比当初陈国峻北上还要谨慎,毕竟白鹤江之战是前车之鉴。

但是郭英杰等不了了。

他心太急了。

他想要在这一战中立下功劳,回到他原本的位置上。

特别是,前方三间房大捷的消息传来。

郭英杰的心中火急火燎的。他比谁都知道,蒙古人杀手锏是什么?在外人看来,这一场简简单单的突袭失利,但是郭英杰却知道,这是战场的转折点。

虽然没有死多少人。但是胜负之数逆转了。

以郭英杰对阿术的了解。

阿术一定会撤军的。

以郭英杰对虞醒的理解,虞醒未必会追击。

因为虞醒妇人之仁,对伤亡很敏感。

如此一来,安南之战就要到了尾声。

郭英杰有什么功劳?

什么功劳都没有。

今后甚至要在二陈之后。

当初在云南,他可是仅次于王四端,张万,等几个人之后的。而今他都要排到十几号人物后面了。这种地位的落差,让郭英杰非常难受。

所以,他才反复向才陈日赫劝谏,要求加快行军速度,直扑鞑子后路。将鞑子数十万大军锁死在红河平原之上,立下不世之功。

陈日赫还是有些担心。但是三间房大捷让陈日赫犹豫了。

一方面,他对这一战感到不可思议,对云南的实力感到震惊无比。

白鹤江之败,与三间房大捷放在一起看,自然看出安南与云南强弱之别。

陈日赫内心的小心思,全然不在了。对郭英杰也更客气了。敬重的不是郭英杰,而是郭英杰身后的虞醒。

再次面对郭英杰的建议,他心中也犹豫了。决定让郭英杰为先锋,带万余步卒在前。他带着后军在后。提高行军速度。

就有了这一次行动。

正在郭英杰正在幻想一举全歼鞑子数十万大军的不世之功。

刘国杰举着望远镜,藏在草丛之中,小心翼翼的看着郭英杰行军。

这一支望远镜,是阿术借给他的。用过要归还。

经过三间房之战,刘国杰学乖了,变得分外谨慎。

唯恐用骑兵窥视,会被发现。再想打就不容易了。

刘国杰带几个亲兵,藏在郭英杰行军必经之路上。等待郭英杰路过。

“不是二纵队行军?”

虽然虞醒大军行军,纵队数十道,但是本质上,营一级别的战术基础,是二纵队行军。能让遇到任何突发情况,迅速反应。

而这三万江北军,根底是安南人。只是有一些汉军军官而已。

虞醒怎么可能将宝贵的火铳装备给安南人。更不要说,汉军训练成本也是很高的。虞醒不指望安南人打主力,安南人的训练模式只是汉军旧模式。

虽然阵势严谨,但也就比之前安南禁军好一些而已。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
“没有炮队?”

刘国杰细细看过,好半天都没有发现。

“士卒也没有火铳?”

“没有骑兵伴随?”

刘国杰本来藏在草丛之中,裹得严严实实,甚至几匹同人性的战马,也乖乖的横躺在草丛之中。虽然是旱季,但是草丛中,各种蚊子昆虫,让刘国杰十分不舒服。

他也不敢有一丝动作。

而今看明白之后,放下望远镜,径直起身。心中暗道:“你什么也没有?装什么大尾巴狼啊。”

第八十章远虑近忧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