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一章谢枋得的担忧
第二十一章谢枋得的担忧
此刻虞醒还在临安。
只是派高九率领云南军两万众,先行入安南,顺便收编安南残军。
但入安南,参与安南之战到什么程度。对于未来安南之战,到底要打到什么程度。虞醒一个人不能决定,他在临安召开谢枋得,王四端,李裕孙等人商议。
只要让决策层全部支持。才能尽可能调动人力物力,参与进入安南之战。
其实虞醒知道。谢枋得也知道。
主要说服的就是谢枋得。
谢枋得说道:“殿下,阿术与安南开战到现在,不足三月。已经横扫安南。安南主力已经荡然无存。安南精华之地,尽在阿术手中。清化府区区弹丸之地。难以持久。安南战事大局已定。臣实在看不出什么反复之处。”
“殿下欲入安南,那就是倾云南之军,与鞑子新胜之军决战。完全指望不上安南。”
“一旦战败,云南根基尽丧。昆明恐怕难守。”
“即便相持不下,云南也坚持不了多久。”
“没有安南粮食,即便有缅甸粮食补充。也勉强可以支撑。一旦兵事连接,恐怕有不忍言之事。”
“臣请殿下三思。”
谢枋得不是不想打鞑子,他比谁都想。
且不说国仇家恨。单单说虞醒用人,就不会在如此关键的位置上放一个主和的。
只是谢枋得在云南是真丞相。即便有人制衡,但真的是总揽朝政,礼绝百僚。云南民政上的所有事情,都在他这里过一遍。除却少府这一块,很难说是军政或者民政的东西外,其他的事情他都可以拍板。
谢枋得有这么大的权力,感激虞醒的知遇之恩。更是自觉承担起责任。
云南的情况,他比虞醒都清楚。
毕竟虞醒更多关注科技,军事,对外战争。而内部很多东西,谢枋得才是第一负责人。
谢枋得很清楚。云南的底子太薄。
农业社会,号称三年耕,乃有一年之粮。这还是三年风调雨顺的情况。而云南农业实在太拉后腿了。对西海的经营才刚刚开始,想看见收获,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。更不要说,与西海的交通是一个大问题。
按照虞醒的想法,一条路根本无法承载这么大的运输量。将人力物力都消耗在运输上。
其他事情就不要做了。
谢枋得打仗虽然不行。但是眼前的局势却也能做出简单的判断。
安南之战一旦开打,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本质上来说,这是云南对鞑子第一次战略进攻。
进攻与防御,对物资的消耗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这会给云南带来非常沉重的压力。
“谢相,如果鞑子占据安南,对我们的影响,你应该是知道的。”
“臣知道。”谢枋得说道:“但给我一年时间,西海粮食能够代替安南粮食,请殿下戒急用忍,卧薪尝胆,期以十年。深耕西海,或征吴哥,十年之后,与鞑子再见高下,为时不晚啊。”
“殿下,忽必烈已经年近古稀,殿下才不到而立之年。”
“忽必烈所用之大将,都是他年少提拔的是,如阿术,已经也五十有余了。伯颜四十多岁,至于汉军张家,董家,可用之人,不过董文用几个老朽而已。”
“而殿下所用之将,张万四十三岁,陈河,杨承泽,张舜卿,王迟之,乃至于姜成,都是年少有为之一。十几年后,也是当打之年。”
“时间在殿下这里,殿下为什么这么着急?”
谢枋得这一番话,让虞醒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虞醒知道的东西,谢枋得其实也知道。作为丞相,谢枋得可以毫无保留的看云南朝廷所有机密,即便是李鹤的情报,也会给谢枋得一份。最多是具体情报人员的身份不会让谢枋得知道而已。
安南对云南的影响,谢枋得也知道。
一旦安南失陷。鞑子从三面逼近云南。云南将将陷入非常困难的局面之中。
但谢枋得越了解云南的家底,内心中越有一股底气。那就是纵然如此艰难的局面,鞑子也很难攻入云南。云南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,优点就是山河险阻,蜀道难,滇道更胜蜀道难。
只要守军坚决,卡死关卡,鞑子想攻过来,即便是积尸如山,也不能如愿。
特别是知道,虞醒在火药武器上做出的创新。
这种信心就更足了。
既然鞑子打不过来,在谢枋得看来,那就应该十年休息,十年积蓄,以待天时。
忽必烈都这么大年纪了,什么死啊?
而且按蒙古惯例,忽必烈死后,他身后事必有纷争。那个时候,就是大军东出的时候。
何必现在冒这么大的险。
虞醒沉思好一阵子,觉得谢枋得的战略无懈可击。甚至可以说,非常稳。如果按谢枋得的办法,十年之内,能够迭代数次武器。等十年后,大军东出的时候,横扫残云也是可以的。
但虞醒总觉得不对。
什么地方不对?
他心中忽然一亮,他想明白了。谢枋得的思路是正确。这个正确是建立在传统中国争霸的路线上的。而现在不一样了。
虞醒说道:“谢相,而今少府铜矿铁矿铁厂车厂,这一系列工厂用工有多少人?”
谢枋得说道:“去年少府报的编制有四十五万人。按照惯例,少府编制一个月大概能多一两千人。现在估计有四十六万了。”
虞醒说道:“谢相,少府养这么多人,政事堂拨了多少钱?”
谢枋得一愣。说不出话来。
是啊。
按理来说,少府的编制都比军队数量都多了。为什么,他没有感受到财政压力,甚至是少府屡屡给政事堂拨款了。很多军费直接走少府的账目。政事堂收上来的田赋,几乎全部用来中枢与地方的官员了,少量补贴到军队,与民间。占整个朝廷开支很少一部分。
虞醒说道:“少府这四十多万人。都是少府自己养的。而少府为什么能养这么多人。就是因为大量铜钱,还有铁器源源不断的通过安南出海,单单靠云南乃至于西海的内部市场,根本消耗不了这么大的产能。一旦安南失陷,商路断绝,政事堂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,如何维系少府的产能。”
“如果不维系少府的产能,那么将来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能够保障。”
“如果维系少府的产能,政事堂能拿出来多少钱?”
“到时候,云南将会是什么模样?”
谢枋得说不出话来。
因为他很清楚,云南地方经济会崩盘的。
谢枋得到底是传统古代的官僚的思路。农业社会中,商路市场对国家来说,根本不重要。所以闭关锁国,十年积蓄,一朝出关,打遍天下。这是可能的。
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。
虞醒建立的少府体系,从各方面来看有很多问题。
甚至算官僚资本主义,都有一点欠奉。但是少府毕竟是以商业逻辑运行的。少府一切产出都建立在对外销售上的。即便虞醒做了很多操纵市场,扭曲供应的事情,但本质上,产品要卖出去,少府才能运行下去。
不能卖出去。
大量产品挤压,那就是一场经济危机的到来。
这就是虞醒必须打安南的原因。
不打安南。云南经济也会崩溃。
打安南,云南经济大概率也会崩溃。
而内部不稳定的情况下,对外形势再稳固,也会变成不稳固了。
毕竟,人心多变。
虞醒带给云南欣欣向荣的局面,云南百姓自然个个觉得自己是汉人,一心拥护汉王殿下,但是当云南经济崩溃,百姓都吃不上饭的时候,他们管你汉王是谁?
“谢相。现在唯一一条路,那就是与鞑子争夺安南。只要拿下安南,经济上一时困难,很快就会海阔天空的。但是如果闭关自守,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?十年?二十年?就不好说了。”
“非借西海之力,才能挽救云南之局面。只是那个时候,云南还是汉人的云南吗?”
谢枋得悚然而惊。
谢枋得计划之中,借西海之力恢复云南国力,西海的资料他也看过,的确是沃野千里,太多没有开发的耕地了。不要说十年,就是二十年,三十年,乃至于百年,也未必能够全部开发出来。
西海资源完全开发出来,云南的国力一定会翻倍的。
但是谢枋得忘记了一件事情。
一旦西海大开发。云南的重心一定要西移。那个时候昆明作为云南都城就不合适了。实在太靠东边了。
而西海是什么情况?西海现在还是双语治政,汉语推广才刚刚开始。经济与政治是相互渗透的,如果云南政权特别需要西海的资源,就必须让西海本土强力人士进入中枢。
甚至迁都西海,也未必不可能。
那时候,云南政权的汉人色彩会大大的降低。
要知道,现在云南汉人,其实几十年前,他们都是在大理的统治之下,对汉人的身份认知,其实并不是那么坚定的。
是虞醒集团强力塑造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