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开战了
第六章开战了
安南上皇虽然有种种问题,但不失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。
他很清楚安南对于这一战的目的。
败了也就不用说了,身死国灭。但是如果胜了,就能撼动鞑子的统治吗?
不能,今后日子还要过的。
鞑子依然强大,安南依然弱小。
什么斩使宣战,说起来好听。但国家大事哪里有那么简单。
做什么都需要实力的。
安南上皇自然要留出将来回旋的余地。好谈判。不是真将大都惹怒了。伤了忽必烈颜面。将来忽必烈败了复战,再败再战。大都能败上无数次。但安南却不能败一次了。
这就是大国对小国的绝对优势。
不是谁都蠢得隋炀帝一般的。
战争还没有开始,安南上皇已经准备讲和了。
陈国峻对这一件事情,有些不满。
很简单,现在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军心士气。陈国峻不反对与大都言和。但能战方能言和。
而大都也不会因为你态度好,就言和。
和平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取得。
如果打不赢,一切都是空谈。现在正是鼓舞士气的时候,怎么能说出这样泄气的话。
但是能如何?
陈国峻很清楚,包括安南上皇在内,有太多的恐鞑症了。如果不是大都逼得上皇不能退让,这一战,或许根本打不起来。很多人内心中其实与安南上皇一样。
仅仅想自保。仅仅想让大都知难而退。
陈国峻对这种心态,暗暗担忧。
就好像两个人打架,很多时候,不是谁个高谁赢。也不是谁力气大,谁赢。而是谁更难下得去手。谁更狠,更毒,敢杀人的人赢。
两国交战也是如此。
不管什么原因,一旦开战,战场之上,就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将对手置于死地。其他事情,战后再说。
不能因为战场外的因素,影响战场本身。
只是陈国峻纵然有这样的担心,却也无能为力。
因为他知道,安南上皇给他的权力已经到了极限。
他如果再过多干预,很有可能迎来反噬。大战在即,与主上不合。是兵家大忌中的大忌。
陈国峻深吸一口气。不去想这个。
他知道今日之战,大战真正拉开了序幕。
*******
南宁大将军行辕。
阿术早就准备多日了。
立即召集诸将商议。
“忻都,为水师元帅,总领江西,江浙,湖广三省水师。从水路攻安南。”
“是。”忻都出列,大声说道。
对于忻都来说,这个机会他等了好久了。前两年,水师都准备妥当了。就等着一声令下征日了。结果到了临门一脚上面叫停了。
对忻都来说,打什么地方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一定要打仗,一定要有战功。
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忻都对这一战等得太久了。
而今几乎整个大元的水师都在他掌握之中。
大元水师本来就是南强北弱。南方水网密闭,海贸发达。北方就差了许多。
这也表现在水师上。
而元朝的行政区划分是与现在不同的。
黄河与长江之间,有巨大的河南江北行省。而江浙行省,包括浙江与福建。江西行省包括江西与广东。荆湖行省在阿里不哥残余势力被清洗干净之后,改名为湖广行省了。
历史上,是阿里海牙私设官府奴役数千户的事情,东窗事发了。阿里海牙倒台之后,荆湖行省被清洗之后,才改名的。
而今也算是提前了。
湖广行省包括了湖北湖南广西。
几乎长江以南的海岸线都在忻都的掌控之中。所有水师力量都归他掌管。可谓是空前强大。
忻都自然有建功立业之心。
“李恒。”阿术说道。
“末将在。”
“你为先锋,先行进发。”
“是。”
“郭守敬。”
“下官在。”
“你带炮队,跟随李恒。”阿术的目光在李恒与郭守敬两人身上。说道:“我要求,我带大军到的时候,就饮马红河水。”
也就是说,阿术要求李恒凭借自己本部就击破安南北部防线。
李恒本部不过三万上下,马步都有。这固然是一支大军。但是安南军早已做好充分的准备。安南举国之兵,到底有多少,阿术没有探查清楚。但是很清楚,在陈国峻的主持之下,几乎户户出丁。
李恒要面对的是十万,三十万,甚至更多的军队。
但李恒也是老将了。
李恒是西夏人。被宗王收养。从来以蒙古人自居。李檀之叛,李恒冒死赴大都告变,不顾全家都落入李檀手中。从此就简在帝心。一步步走到今天。从征南宋,击败文天祥主力的就是他。
阿术对这一战重视非常。
几乎将元朝在江南的名将都收拢在麾下。
不敢有一点轻忽。
“请大将军放心,末将定然请大将军在升龙城中安枕。”
“好。”
随即阿术安排其他各部。各安其位,大声说道:“出战吧。”
一时间甲胄铿锵,诸将齐声大喊道:“是。”
诸将鱼贯掀帘而出,却听号角之声,响彻寰宇。
“嗡嗡嗡------”
一声接着一声。
由阿术的中军大帐扩散开来,却是一重接着一重的营地。绵延几十里。有步兵,大批骑兵,火炮不可胜数,更有无数粮食堆积成山。
阿术拖延半年,做足了充足的准备。
宋汉祥兴五年,元至元十九年。十月中旬。李恒为先锋直抵南关。
安南派遣宗室为使,入元军劳军。
虽然明知道是无用之功。也要做出最后的努力。一来为来将来谈判做准备。二来也是激发军中上下誓死之心:非我们这些皇帝大将好战。而是退无可退。
这种动员如此多人数的战争,战争的正义性是必须要保证的。否则,很难让安南百姓心甘情愿的为国家而战。
李恒不受安南使臣劳军之礼。退还使者。给了最后通牒。
“三日之后,如果不投降,破城不封刀。”
******
南关城下。
此处之南关,与后世的镇南关位置相差不大。唯一的区别,是一个防南,一个防北。
宋代的时候,安南向北扩张,而两宋对西南经营从来不上心,一度让安南打到广西去了。这种情况下,边境的战略要地,自然是在安南手中。
这里在凭祥河畔。顺着山谷南下,就是大名鼎鼎的谅山城。而今叫做丘温城。
李恒看着南关城墙。夯土城墙,都没有包砖。不过地势险要,横截山谷,想要进攻。非要死伤不少。更重要的是,耽误时间。
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打下来了。
而阿术大军,不出十日,就能到达前线。
李恒在阿术面前可是打了包票的。
“郭侍郎。你看,你这的大炮。能破城吗?”
郭守敬仅仅就扫了一眼,就斩钉截铁的说道:“请大人放心,火炮破此城如掀片纸。”
“三日之内,大炮能到位吗?”李恒又问道。
“能。”郭守敬说道。
“那好,我就等你三日。”
三日时间恍若弹指。
这三日之内,元军在南关城下,安静的好像女人。
第三天,天一亮。南关城头上就看见,数百人推着一个庞然大物,缓缓前进。
“那是什么?”
自然是郭守敬所造的攻城巨炮。
数百名骑兵在外围护卫,防止南关上的安南军忽然出关突击巨炮。
数个人手持五色旗帜,站在巨炮周围,挥舞旗帜,喊着口号。指挥所有人一起发力。
有人专门喊着号子:“哎吆,哎吆。”
几十个人光着膀子用绳子在前面拉,后面几十个人在后面退。巨大的木头轮子。几乎是整个一人合抱的巨木直接切下来的。不如此,不能承载如此重量。
即便事先有人先行铺垫的道路,所过之处,也露出深深的沟壑来。
整个大炮安置镶嵌在巨大的木台之上。移动的时候,不知何处木头在吱吱呀呀做响,给人一种随时散架的感觉。
即便不知道,这东西是什么。看着架势,南关城头的安南守军,就陷入深深的惊惧之中。
安南人有深刻的恐鞑症,决计不相信,鞑子花费如此大的功夫,推上战场的是无用之物。
只是这个时候,他们更不敢妄动,只希望脚下坚固的城墙,能给他们带来一点安全感。
这一门炮从大都运到这里,可是费了不少功夫。郭守敬一路押运,如果不是郭守敬力排众议走海路,直接到广州,然后用船运过来。现在这个时代这门炮还在路上的。
郭守敬心中很是兴奋。
蒙古人最重军功,他学问再好。蒙古人也不在乎。只有军功。才能让他脱颖而出。真正站在大元朝的权力顶端。
其实,郭守敬内心深处还有一些感谢虞醒。
如果没有虞醒给他的启发,他如何能找到这样一条,能够让他飞黄腾踏的道路。研制火器,利用火器在战场上建立功勋。
“停。”郭守敬目测,南关已经进入射程之内。
大手一挥说道。
旗手们挥舞旗帜,所有人都缓缓停了下来。一时间战场上为之一静。
只剩下无数人呼吸之声,还有风吹通过山谷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