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五十九章黄角浆

  

  第五十九章黄角浆

之所以说这一座城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。

在王文昭看来,云南群山之中,穷乡僻壤里,忽然出现在这人口几十万人的城池,简直是不可思议之极。

更不要说,以王文昭读过的书籍,已经打听过各路消息。

从来没有听见过昆明城有这么大。

其实昆明老城就规模上,甚至与内地一些府城相比都差很多,这还是元朝进入云南之后,赛典赤进行过一次扩建的成果。

从这个发展速度来看,对这个时代人,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

除非是天下掉下来的,哪里有这么快的速度?

与王文昭一前一后的来到云南的,就是阿拉丁。

只是两人的待遇截然不同。

阿拉丁有赵忠护送,赵忠早已在昆明定居了。更不要说陈宜中作为后台。各方面人头很熟,很快就将阿拉丁在礼部安排下来。有专门的驿站。

而王文昭就不一样了。

就不说,派人护送的守将,对王文昭身份存疑。即便不存疑,王文昭是海都派来的使臣。海都到底是蒙古人。虞醒的政治根基,就是驱逐鞑虏。王文昭身为汉人,为蒙古人效力。能给什么好脸色。

就找了一个院子,让王文昭住。外面有人把守。

也就是软禁下来了。

随即禀报虞醒。

虞醒知道这两人过来的时候,已经在去讲武堂的路上了。

马车中。

虞醒翻阅文件。

虞醒出行的时候,大部分时候是骑马。但是在昆明行动,却慢慢变成了坐车了。

倒不是虞醒摆架子了。

安南之战后,大量安南人涌入昆明。

张道宗在交趾做的事情有很多。但是最基本一件事情,甚至不用虞醒交代的事情,就是,将安南变成交趾省。

这一件事情,可不是改个名字,换一个招牌就行了。

是需要很多事情来完成的。

比如控制安南财政,保证安南的重要资产。粮食,交通,航运都在云南的控制之下。

想办法将打击当地分裂势力。

比如还在萌芽之中的所谓越南喃字,更是一律禁绝。必须全部用汉字。

等等。

具体政策就去说了。在人员上的有一个重要的举措,就是安南权贵安置在昆明。

安南之战,是一场大洗牌。有很多安南权贵都天街踏尽公卿骨,但是也有很多人冒头了。

这些人在本地是地头蛇。在昆明城中,就是普通一住户。

而今,陈国峻,陈国安,陈日赫,即便有封地,但家小都要在昆明城中。

张道宗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在执行潜规则。

如果这一家是从昆明来,很多事情可以宽容,事情可以抬抬手,但是如果这一家根植于安南本地。那就不好意思了。

有时候潜规则要比明规则更可怕。

为了保全家业,还有自己的性命。

安南人不得不将迁到了昆明。好在昆明与安南相距不远。也不会完全对家业失去控制。

即便他们祖宗十八代是安南人。但是此刻人在昆明,时间长了,就不得不维护昆明对安南的控制。不为什么。一旦昆明失去对安南的控制,他们的家业就全部损失掉了。

这就形成了地方对中枢的向心力。

如此一来,安南国也就变成了交趾省。

这也给昆明城的城市扩张,增加了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
以至于,这一年,昆明旧城,五华山区,再加上刚刚开建没有多久的临渊宫区,几乎都能连在一起。

在闹市中骑马,有太的安全隐患了。

火药有不是什么稀罕玩意。万一有人埋伏在某处,给虞醒来一个同归于尽。

虞醒岂不太冤了。

虞醒也只能坐马车了。

好在云南马车制造技术,可以说独步天下了。

毕竟马车能消耗大量的铁。少府统计铁太平车已经生产出十万辆。这么大的生产量之下,很多不成熟的技术也就慢慢磨合成了。

虞醒的马车,就是用高技术的。

整体钢板搭建而成,只是外面装饰着木头的纹理。即便用火药炸,也未必能炸开。

里面能放下一张办公桌,一张小床。

只是,这也有问题。

问题就是太重了。

虞醒不得不将一种新材料用上。

不是别的。是从滇南地区找到一种树胶。名叫黄角浆。是一种藤本橡胶。虞醒尝试过,各种物理性能与橡胶相比,相差不大。本地人用这树胶做过很多事情。唯一的问题是产量太小了。

这种树胶给虞醒带来很大便利。

比如为自己的马车弄一个轮胎。即便不是空心的,实心的,也能减重防震,有很好的效果。

更在虞醒的电力实验中。可以充当绝缘材料。

只是唯一的问题,是太少了。

太少了。

滇南当地百姓对这种橡胶需求量不大。根本没有种植,都是本地百姓用的时候,去树林中采集就行了。

虞醒只从滇南收集了几百斤。

看似数量不多。

但是各方面一分配,就没有了。

虞醒倒是已经给滇南下了命令,这种树胶有多少,算多少,一体收购。

但是虞醒觉得,也不可能多高的产量。

一方面是先天因素,这种黄角浆在产量上万不是橡胶的对手。

另外一方面,就是种植难度了。

虞醒估计想开辟种植业种植,需要很多时间,几年,十几年都有可能的。

虞醒只能耐心等待了。

虞醒每每想起,都怀念南美洲的橡胶,土豆,玉米。

虞醒在摇晃的马车中,正好翻越到阿拉丁与王文昭的文书。

“赵忠做得不错。”虞醒心中欢喜。

战马的问题初现端倪,如果能打开阿拉伯世界的市场,很多事情都能得到解决。

只是得知海都使臣的消息。虞醒心中有一个念头:“鸡肋。”

真是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

之所以食之无味。

就不说海都与云南之间的互信问题。

说到底,忽必烈与海都之间的矛盾,是孛儿只斤家族闹家务,真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,忽必烈是非常魄力来处理海都的问题。比如对海都做出重大让步。

忽必烈是觉得没有必要。

而不是不能。

历史忽必烈,海都都死。双方是有一段时间重归于好的。

所以,现在与海都合作。等将来大军北上,就不说渡过黄河,就是渡过长江。那时候,会是什么样子,都不好说了。

就说现在,云南有什么地方用得上海都?

海都倒是有马,但是这马能送到云南来吗?

不能。

至于其他合作,更是空谈。

海都非但没有带来好处,还有弊端。

虞醒对内竖立的对元强硬派,而今却与孛儿只斤家族的人勾勾搭搭的。这会让内部一些思想混乱的。

这一点,倒不是不能解决。

但海都没有任何好处,反而带来这样的坏处。吃不到猪肉,还有一身腥,何苦啊?

只是-----

“倒也不是没有用处。”

虞醒心中有一个念头,不过讲武堂到了。暂时不表。

张万早就等候多时了。将虞醒迎进了讲武堂中。

讲武堂原本准备在五华山区。

后来,转到了临渊宫附近。

因为五华山附近圈地圈得很厉害。大学,军营,工厂,等等乱七八糟的机构。将五华山的好地方都占了,倒也不是没有空地了。但是总体上,都不打合适。

而临渊宫这边可不一样。

这里是新区。

更距离虞醒近。

还有临滇池。

讲武堂不仅仅讲陆战,还有水战。

故而,就选在这里。

虞醒最后也同意。

虞醒觉得,如果真有关键时候,讲武堂就是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。

虽然是各级学员,数量并不多,只有一千多人。但是这里可不是枢密院的训练营,根本不培养士卒,只培养军官。

一千多人为核心,足以立即扩编成一支大军。

因为虞醒特意交代过,讲武堂正常教学并没有中断。

虞醒看着一个个军官在在教室中学习,心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。这很像大学校园。不。这其实就是大学校园。

这里的学员,几乎不做什么体能训练的。这个靠他们自己维持了。毕竟来到这里的学员,最少是管一百人的都头。甚至有人之前,能到营官一职。现在战场情况下,已经不需要他们去肉搏了。

他们要学习的是指挥战斗。

各种图上作业,数学知识。也挺枯燥与乏味的。

虞醒说道:“张叔叔,这些新战法,你掌握的怎么样了?”

“其实万变不离其宗。”张万说道:“我不敢说,我都掌握了,但如果上战场,指挥新汉军打仗,却也自信没有问题。”

张万能力在哪里放着。

战争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的。变得仅仅形式而已。如果张万在战场,忽然遇见这种新战法,非抓瞎不可。而今反复研究近一年,越发对虞醒的军事才华,惊为天人。

实在觉得虞醒在军事上,乃是一代宗师。今后数百年领兵之人,必为虞醒门下,否则一定打败仗。

放在历史上,估计也只有孙子。能相比了。

张万自觉自己绝无可能如虞醒这样,无中生有,创作出一套崭新的战术体系。

但是学习掌握,问题还是不大。

第五十九章黄角浆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