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232章 唐赛儿的组织思路

  

  朱文奎等人,对于唐赛儿拉来的这些人,其实不是很放心,因为来的有点快过头了。不过唐赛儿却说,这其实是很正常的速度。如果这边交通和通信更好一些,或许还能更快呢。

她解释说,像吴王府之前做的那样,构筑一整套征兵、练兵的行政体系,才是花时间的。而她这样,并不是要从头训练一支军队,所以其实也没有那么难。

像这次,主要做的事情,也是组织已有的军事力量,加入自己的军队。所以重点反而不是怎么练兵,而是如何说服大家,要他们加入自己。

最好办的,是之前那些俘虏。因为战败之后,这些人也无路可去。

虽然名字叫布拉格军团,但士兵里的布拉格市民,数量并不多。他们之中,有一部分是征召兵,不过实际上也是布拉格议会以及周围几个城镇达成协议之后,联合了周围一些大领主,然后让这些领主征召属民,组成的军队。为了多拉一些人,获得更大的议价权,布拉格市议会花了不少钱上下打点,给领主们塞了不少钱。所以,名义上,领主们是“盟友”,士兵们是征召兵,但实际上,和佣兵的状态也差不太多。

剩下那些,则是布拉格等城镇的卫兵,以及其他受雇而来的佣兵团。这些人就是那种最“标准”的雇佣兵了。虽然佣兵团可能长期受雇于城市,但佣兵们并不算是市民,甚至可能前几天才从外地被招募过来。市议会对此,也并不会关心。

在明军这边,也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老佣兵。还有些人,像杰士卡这种,不仅当过兵,还自己组织过佣兵团,各种门道都很清楚。在从大都出发之前,唐赛儿就专门找他们,询问这方面的信息。那时候,大家还觉得她应该是想要尽量了解敌人,以便于更好地击败他们。没想到,那会儿她就考虑这么多了。

在总结了一番信息之后,唐赛儿发现,这边的军队原来是不怎么给军饷的。大部分佣兵,也没有储蓄的习惯。

老兵们告诉她,在阿勒曼尼地区,能攒下钱的佣兵少之又少,大部分人都是在战场上玩命,努力获取一些战利品,然后进行挥霍,挥霍完之后再去玩命,直到把自己玩死。相比起来,虽然大家嘴上都说意大利人不善战,但是那些想要安家立业的人,多少都有些羡慕那些意大利同行。因为人家的公司,要正经许多,行业也更加规范。

多年来,真的有不少人能积攒下来钱财甚至社会地位,最后成功“上岸”,在意大利购房落户,成为公民、乡绅,乃至城邦公职人员。比如著名的霍克伍德爵士,就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士兵,一跃成为佛罗伦萨城里年金最高的人,在多地都拥有庄园。在这个时代的欧洲,这种程度的阶级提升,就算概率再小,也非常吸引人了。

然而在阿勒曼尼地区,就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。

很多时候,并不是说大家都天生这么坏。从外人看来,这些人确实普遍和道德没有什么关系,他们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好辩解的——毕竟干这一行的,要是谁敢信誓旦旦地说服大家,自己没有杀过无辜者,抢过平民,那他要么不止高尚,还非常强大,可以和故事里的骑士楷模一样,去当个帕拉丁;要么就是脸皮特别厚,还非常能糊弄人,可以去当个大主教了。

但是,很多时候,确实是想“学好”都不行。并不是所有佣兵都专门以烧杀而取乐,相反,他们从事劫掠,是因为不劫掠真的会饿死自己。同样,意大利地区虽然一团乱,但是各个城邦内部,至少还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,有些地方甚至还比较富庶。而在阿勒曼尼地区,是真的找不到这种稳定的地方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其他人的战争波及,然后直接清零了,那还不如直接花了爽一爽呢。

有些佣兵团,甚至干脆就带着家眷,像个游牧部落一样四处迁徙,这样虽然低效,但至少还稍微安全一点。很多时候,军队后面那个巨大的营地,就是包括了这些人的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明军这边其实非常吸引这种想要过安稳日子的老兵。因为这里是少有的、能够提供稳定环境的组织。在前线战斗的时候,至少有个安家的地方。想要继续作战,有升迁的机会;想要回归和平生活,也可以选择退役——这一切看着很基础,但对于绝大部分佣兵,已经是十分难得的机会了。

而现在,对方这些士兵,身上既没有钱,也没有随身携带的粮食。甚至别说他们自己,连他们的军队里,其实也没有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的物资。所以原本的军队战败溃散之后,最大的问题,就是根本没法维生。

到这份上,周围的人也不会放任他们劫掠了。败兵的危害,甚至要超过正常军队;但反过来说,当地居民对败兵,也是最为残酷的。只要有机会下手,所有的城镇和村落,都会尽可能“清理”掉这些人。同样,这种行为也很难用道德进行评价,因为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复仇,而就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问题。

因此,唐赛儿认定,只要开出基本的条件,吸纳这些人非常简单,甚至是个比较有性价比的选择。因为在中原老家,招纳败兵还得考虑能否约束、会不会反水、提供的物资能否达到他们的要求之类的问题。

按她的说法,她们造反的时候,其实是有不少军户参与的。甚至,这些人还是义军的战斗力骨干,因为官吏对他们的压迫,并没有比普通人轻。

朱文奎对此感到很惊讶,因为他印象里,军队这方面是单独的编制,需要调动军户参与的各种行动,并不受地方文官的管辖。但唐赛儿告诉他,权力的划分,也只是理论上的。虽然军户和民户并不是同一个衙门管理,但官老爷们互相勾结一下,来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,实在太简单了。在这方面,他们非常积极主动,根本不是设置某种制度,就能阻止的。

因此,军户往往不止要承担军务,还要凑数去干活,负担甚至更大。而且他们的管理比民间还严,都没有办法耍滑头减轻压力。结果,很多军户也纷纷入教,试图抱团对抗无良上司。当地本来就有组织起来练武的传统,这些人加入之后,正规化的速度就进一步加快了。

真正起事的时候,教内的军户,还是有不少人最后也没下定决心,没有来参加。不过,那些没有跟着造反的人,战斗意志也不强。各地防区的士兵,就经常划水甚至开小差逃走,让他们机动起来容易了很多。

但后来,被朝廷调来的外地军户,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。唐赛儿他们一度击败过南下明军的先锋,感觉这些人的战术风格,和本地卫所兵不太一样。战斗意志则远强于本地的军户。被他们俘虏的明军也往往不愿意投降,唐赛儿问他们为什么,那些人都说,自己家小还在燕地,而且一直以来都受到朝廷的恩惠,吃穿用度都是朝廷供给,遇到不平的事情,军中也会帮他们出头。要是背叛了卫所,投靠他们,才是背信弃义吧。

这些事情,给唐赛儿印象很深,所以她一直觉得,师祖传下来的经验,也不能完全照搬,因为很多东西在随着时代而变化。比如,相比于劝说和动员民众,想把军户也组织进来,难度就要高不少。这和当年师祖们劝说大元的军户时,面对的状况就完全不同。

而到了这边,她有些意外地发现,军人反而是很容易说动的。佣兵们对旧雇主普遍没有多少忠诚心,甚至经常有不少怨气。而且,他们的需求也非常低,甚至不指望能填饱肚子,只要把大家组织起来,避免被周围无穷无尽的当地人追杀,也就够了。这边也没有多少值得顾虑的事情,因为很多佣兵本来就是一个人在外地漂泊卖命。反对原本的雇主,和他家乡也没有什么关系——如果他运气好,还有家乡的话。

至于收编之后的事情……现在战斗一场接着一场,中间不会有多少空闲时间给大家胡思乱想的。如果后续打赢了,那么佣兵们就会服气,临时性的物资供应也会恢复正常,整个军队也就“正规”化了;如果后续打输了,那也就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了……

因此,唐赛儿发现,比起事多的中原人,这边反而更有利于她发挥经验了。

搞定这些士兵之后,其他人实际上也很好办。她调查一番之后发现,大部分小贵族其实并没有他们表现的那样,在乎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。他们其实和普通人一样,最希望的,就是稳定的环境。

唐赛儿告诉其他人,根据师承的说法,和她自己的观察,在大部分社会里,最有战斗力的,就是这些处于中下层的人。底层民众的生活更艰难,变数也更大,因此他们更容易冲动。官府秩序下,这些人更加弱势,因此也更依赖非官方的组织保护自己。

这些特性,让他们反而更有加入隐秘组织的动力,因此很多人本来就有更浓厚的结社习惯。这让他们很容易就可以被引入教中,而不会顾虑太多,很适合作为早期行动的先锋。但要是真想成事,只靠这些人,却是不够的。而且,这些人的想法和习惯,也不见得对组织的后续发展有好处,因为很多人都有些偏激,而且眼界也不够,容易因为一时上头,惹出祸事来。这也是祖师奶奶就给她留下过的经验了。

但是,战斗力最强的中、下层,并不太好组织。或者说,绝大部分时候,都不是白莲教“发展”他们,而是官府主动把他们给逼过来。因为这些人往往顾虑更多,更希望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,而不是破坏现有的秩序。他们更重视环境的稳定,对于“体面”的生活方式和一些道德原则,都有所要求。哪怕这种体面,对他们这个阶层,有时很难维持,只能硬装;他们的“道德”,有一部分也是道听途说或者特意模仿,未必就有道理……

在明朝,这种情况就比较明显。而在欧洲,就更不用说了。因为这边的社会阶层区分,要更加明晰,导致大家的角色非常好判断,互相之间也很容易发现区别,定位要明确很多,不用再去观察和猜测了。

她就发现,很多小贵族反对吴藩的原因,可能就是之前胡斯派下层教士们的宣传,正好和老吴王那封信对应上了。这些激进的教士,在宣讲的时候,经常喜欢作惊人之语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受众就是底层信徒,另一方面,可能他们也确实没有接受过政治教育,单纯得像是个真正的教徒。因此,真的没考虑过政治问题,估计过自己这么说会有什么后果……

在这些人口中,大审判将要到来,天父天兄将会派人来伸张正义,所有的异端、恶徒以及教会那些假先知,都会遭到制裁。他们还向信众们保证,马上就会有人来带领大家,消灭所有的贵族,建立人人平等的地上天国,而信众们就应该为王前驱,立刻行动起来,为迎接这一刻而做准备。

因此,一些教派社区,真的开始了“建立地上天国”的实践。人们整日狂欢,宣布废除等级,废除私有财产,甚至有一些原教旨信徒,鼓吹早期教义的观点,主张消灭所有家庭和婚姻关系的——这些都是十字教激进派的常见说法,基本上每次闹起来,都是这种诉求,因此大家也算轻车熟路了。

还有更多的社区,没有激进到这种地步,但也宣称要废除领主,不准他们再欺压百姓。而这时候,老吴王又发布了一份莫名其妙的诏令,在那儿说他也支持大家削藩。这就等于给激进派提供了背书,也落实了大小领主们最担心的问题。结果,就这么稀里糊涂打起来了……

232章 唐赛儿的组织思路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