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

  

  对于这种事情,郭康一开始还有点不能接受,总感觉地理知识受到了挑战。但仔细想想,他那个时代的人,对于国际关系、文明势力范围的理解,反而是不正常的。

中原人的文明史有好几千年,绝大部分时间,都在世界前列。甚至,随着对古代历史了解的增加,郭康那个时代的人还会发现,自己对祖先的实力甚至是低估状态。

比如,根据早些年的考古研究,中原的上古历史,是不如埃及这边的。但后来挖出来的东西多了,这个结论看起来就不见得准确了。不管是长度还是广度,起码是不输于早期认为的“起源地”的。

而中原地区不再是世界第一,大概也就二百年的时间;不能称为强国,大概只有三五十年。这些时间,在历史上,才是“个例”。所以,郭康那代人对于国家地位的理解,和国际关系的经验,也同样不见得就很准确——因为人类社会没有那么简单,很多组织方面的东西,也并不是越晚近,就一定越符合实际的。考虑古代的时候,拿这一点时间里的情况当做标准,肯定会怎么看都不对劲。

而且不止是中原之内,在世界范围看来,大家认为具备神圣性的“共识”,往往也相当晚近,并不是什么古已有之的东西。平日里大家所做的,到底是在维持所谓的国际秩序,还是争当威斯特伐利亚大领班,也是说不准。身处这种环境之中,自然很难判断明朝人对于“国际环境”的看法,以及他们面对真正情况了。

就天竺地区而言,虽然历史上,这边距离明朝的核心区还是比较遥远,但古时候“天朝”的巨大影响力,也是后人很容易低估的。

后世看来,明朝距离这边十分遥远。因为地理上来说,长江往南的广大地区,都更接近于“东南亚”,而不是中原。之所以形成了后来的地理分区,单纯就是中原王朝和汉人移民不断南下。

中原人到了哪里,哪里就成了中原。因此,经过漫长的经营,分界线已经非常靠南了。

不过,尽管中原人文化强势,人口也多,但地理上的隔离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。汉人的稳固后方,远在四川,而宋、元的长期战乱,已经使得四川的人口损失惨重。明玉珍入蜀的时候,当地只统计到三十万人;他又带了五十万人过来,使得外来的移民甚至多过了本地人。

这种情况下,蜀地能自保就不错了,再对外投送力量,已经非常艰难。明玉珍本人,就因此难以找到战略出路。他想要学习蜀汉,但北边被关中各军阀阻挡,出了汉中全是元友;南边被梁王和段氏总管阻挡,一到云南也全是元友;甚至,连西边,“新开地图”的高原上,也都是元友势力……结果彻底被堵死,甚至都没能发展起步成功。

而云南地区,虽然情况要好上不少。但相对于很早就被视为华夏、汉人核心区域一部分的蜀地,这个地方要“蛮荒”很多,对于明朝的忠诚度也很值得怀疑。

此前,云南最大的势力,是段氏建立的大理国。不过,大理的国政,此前长期被高氏权臣把持。

高氏是大理的开国元勋。他们的祖先,是善巨郡的郡守高方,与大理的太祖、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交好。段思平起兵反大义宁国时,高方助其联络三十七蛮部借兵,推翻杨干真政权,建立大理国。

由于起兵的时候,就高度依赖各个豪族、头人的支持,因此大理的内部问题,从一开始就极为严重。战后,各方论功行赏,高方受封岳侯,高氏由此成为大理国仅次于段氏皇族的大贵族。高方在大理国建立后,还设立了“劝爽”职位,主管官员选拔,垄断了人事权。

而像这样的豪族,当时还有好几家。他们互相攻伐,拥立受自己控制的皇族成员,动辄弑君、废立,段氏皇族完全成了他们手里的吉祥物。剧情开始向“三家分晋”的方向发展。

1044年,宰相高智升发动政变,推举段思廉为帝。因为拥戴之功,达到了权力巅峰。但其他大族并不服气,1063年,杨氏豪族发动叛乱,段思廉只能请高智升出兵,高智升在平乱之后,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不走了。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,把皇室直辖领地白崖、茹甸都给了他。开了这个先例之后,段氏实力更加削弱。

1080年,另一个权臣杨义贞弑杀皇帝段廉义,这次他直接自立为帝了。高智升命其子高升泰起兵,诛杀杨义贞,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帝。因为高氏平乱有功,高智升再次拜相,高升泰继任鄯阐侯。自此,大理国的实权,完全转移到高氏手中。

到1094年,高氏也开始自立称帝。在高升泰的逼迫下,大理国主段正明宣布禅让。高升泰的新政权,国号为“中国”,自称“大中国正德皇帝”。

不过,段氏多年以来,还是积累了一些声望。而且云南诸部,也不想高氏单独做大。因此,在其他大族的反对下,高升泰在临终时,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。于是,高泰明没有继位,而是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。此后,段氏当皇帝,高氏则退为相国,只称“中国公”。大理的政局,以这种形势稳定了下来。

不过,蒙古人打过来的时候,掌权的高氏坚决抵抗,因此遭受了很大损失。乃马真后统治时期,蒙古军队第一次攻打大理,试图从这边绕到南宋侧后。相国高泰祥命令弟弟高禾等人,率领大理军队在丽江九禾一带,和蒙古军激战。最后,大理军战败,高禾等人战死,但蒙古军队也损失惨重,只能撤军。

蒙哥统治时期,再次命令忽必烈率领大军南下,攻打大理。这是忽必烈第一次独当一面的战斗,因此颇为重视。在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的协助下,忽必烈的军队顺利绕过南宋设置在蜀中的防御体系,然后兵分三路南下。

忽必烈亲自率领中路军,来到大渡河边的满陀城,渡河之后,沿着河谷南下,抵达金沙江畔。发现这边渡船不足,忽必烈就让手下宰杀牛羊,制作了一批革囊,借此渡过金沙江,因此有了“元跨革囊”的典故。

为了加快速度,蒙古军丢下粮草辎重,在高山峡谷无人区之中,急行军二千余里,接连渡过大河天险,突然出现在大理腹地。高氏猝不及防,连忙放弃北方的关隘,回师都城设防。忽必烈希望劝降城里守军,但高泰祥坚决不接受,还斩杀蒙古使者,表达决心。

一开始,借助坚固的城防,还能进行抵抗,不过后来忽必烈安排精锐,从苍山背后翻过,直接出现在城后。大理士兵胆战心惊,很快开始溃逃,于是大理城被蒙古军占领。

城破之后,国主段兴智逃到鄯阐,丞相高泰祥退至统矢逻,募兵勤王。这里是高氏起家的地方,周围三十七部酋长都听从号令,前来支援。但蒙古军太能打,勤王军再次被击败,高泰祥也被俘虏。

忽必烈希望能招降他,不过高泰祥宁死不降。忽必烈怜其忠诚,不忍杀害,又许其高官,高泰祥也坚持不受。这么拖延了许久,已经要班师了,忽必烈只好下令处决。高泰祥临刑时说:“段运不回,天使其然,为臣陨首,吾事毕矣。”在大理五华楼被杀。而这之后,忽必烈似乎对招降其他家的能臣上了瘾,可惜最后也没有成功过几回。

虽然留下了名声,但高氏在战争中损失太大,从此一蹶不振。蒙古人的管理又非常疏松,因此,担任“大理总管”的段氏反而权力越来越大,最后几近掌控了云南,连梁王都得给他面子。

而段氏也非常清楚,自己的权力来源是哪里。因此,他们一直坚定站在元朝这边,和梁王一道,抵抗明军到了最后。

段氏在这里经营许久,已经树大根深了。周围的酋长、头人,都习惯了段氏的权威。因此,这片地方,虽然有一定实力,没有蜀中那么空虚,但对明朝来说,当地人到底是不是可靠,就不好说了。

所以,粗看起来,明朝想要在更远的地方,投送军事力量,似乎是比较困难的。毕竟,当年汉武帝就曾经试图打通西南夷,从这边去天竺了。但直到一千五百年之后,维持这条路线都十分困难。

不过,还有一重更重要的因素,很容易忽略。那就是,古代人也同样十分依靠贸易,甚至可以通过商路,扩散政治、文化、宗教影响。朝廷的大军没有来到此地,不代表朝廷的影响力不在。

而东南亚地区,恰恰是这种贸易非常重要的地方。当地的政权,哪怕看起来非常强大,实际上也是由贸易往来和多层的臣服关系,构成的“曼陀罗”体系。但反过来说,域外的政权,也一样可以通过这种“曼陀罗”的方式,确立影响乃至统治。

这方面,一个成功的例子,就是天方教的传播。德里苏丹国稳定了统治之后,就开始不断尝试向东南亚传教,试图在军事征服之外,进行文化上的影响。而在遥远的西亚、欧洲,崛起更晚的奥斯曼,虽然离这边十万八千里,但居然也凭借传统的红海-印度洋航线,向遥远的东南亚派遣传教士,扩散宗教影响。

相比于之前的佛教、印度教,天方教有个巨大好处,就是便宜。结果,在东南亚的海岛和陆上,基本上靠着经济,就能区分信仰区域——那些不那么富裕的王公,纷纷舍弃更“要钱”的印度系宗教,转投胡大去了。以至于到郭康那个时候,东南亚都习惯把这个信仰称为“罗马教”,小白帽称为“罗马帽”。当地王公虽然隔着小半个地球,但还是在奉奥斯曼为宗主。虽然中原人看来,可能会觉得奇怪,但在当地,这就是寻常的事情。

当然,现在这会儿,这个例子还不太明显,主要是因为两个传教来源都暂时失效了。帖木儿先对德里苏丹国的加齐们发动“圣战”,直接打碎了这个本就不太牢固的政权,导致东线的传教活动陷入停滞;接着,他又马不停蹄地对奥斯曼发动“圣战”,把正在上升期的奥斯曼也给打炸了。

而在如今这个世界里,奥斯曼被打爆了之后,基本丧失了重新崛起的空间,自此沦为三流小国。对东南亚的影响,恐怕也会消失殆尽了。再加上爪哇元和明朝的强大影响,后续那些传教的事情,估计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。现在东南亚海岛上,尚存的佛教区域,也因此幸存了下来。

——从这个角度看,印度那堆“护法”国王,还是太菜了。真正的佛教护法,还是得看东西两拳、直接锤爆了两个教友的帖木儿皇叔……

而对于明朝来说,自然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式。

虽然相对于内地,这种控制要弱很多,但对于当地人来说,这又是理所当然的——既然各个村寨服从于商业城镇里的王公、城镇又服从于大都市里的大君们,那么,对于各地实际掌管地方的头人来说,认蒲甘、勃固,亦或是大城、吞武里,和认北边的南京,其实没有差别。因为到了这个距离,对地方头人来说,都是“遥不可及”一层的,结果反而一样了。

在这方面,明朝甚至还有优势,因为历史上,他的船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。

后来,明朝的舰队下南洋,孟加拉苏丹就趁着这个机会,赶紧抱大腿,升级双方关系。在他们的配合下,永乐年间,太监侯显两次率船队抵达察地港,携带诏敕,赏赐“榜葛剌”国王及王妃,并且在“察地港”设立抽分所。

抽分所是明朝的官方征税机构,主要负责对抵达港口的外来商船实施货物抽分征税。虽然这个地方远在印度洋,但古代的中原王朝,并没有那么严密的内外概念,只要是向明朝称臣纳贡的地方,都可以算是领土——对当地人来说更是如此。结果,连孟加拉,都变成明朝的范围了。

271章 佛门第一护法帖木儿皇叔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