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解开心结
赵承四处张望,却见四周楼阁林立,此时笛声已歇,根本找不到方向了。
失望的叹了一口气,赵承此时心里满满的都是刚刚穿越时那段日子的回忆。
他放弃了去驿馆的想法,在路边摊买了一个糖人,坐在路边沉思起来。
周如霜当初留书离开,走得十分不舍,赵承却是后知后觉,直到周如霜已离开清河县,他才知道这件事情。
以他对周如霜的了解,相信这个纯真的小姑娘绝对是有难言之隐,否则不会这么突然离开。
或者,她经历了什么事情,被逼无奈才会跟着白镜韬远赴上京。
自从周如霜离开之后,赵承虽然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起过,可他也从没有忘记跟周如霜在一起的那段日子。
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,彼此之间从无感到信任和依赖,就在赵承已经接受了周如霜是自己妻子这一事实之后,她却莫名其妙失踪了。
在这繁华的上京中,要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,不过赵承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如霜。
赵承还记得,跟周如霜在一起的还有她的老师方奇业,他也曾多方打听,但是始终没有这两个人的音讯。
赵承看着手里的糖人发呆,恰好一个妇人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童从他面前走过。
小童仰起脸看着妇人:“娘为什么我不能去观山寺?”
妇人对那小童说道:“因为你力气小,很多事情都做不到,等你长大了,自然就可以了。”
赵承听了这句话,忽然豁然开朗:“没错,找不到只是因为力气小,帮不了如霜也是因为能力不强。”
周如霜连同方奇业两人一起离开,必定是有极难解决的事情。
好在现在赵承已经步入了仕途,接下来只要一步一步发展,相信很快就能成长起来,只是不知道,困扰着周如霜的问题到底是什么。
“小朋友,这个糖人送给你!”赵承把糖人递给小童,小童高兴的接过来,妇人连忙向赵承道谢。
赵承摆摆手:“我要谢谢这位小朋友,替我解开了一个心结。”
在这之后的几天里,赵承每天按时去太子府报道,但是连续五六天,都没有见到太子的人影。
上京的气氛很紧张,陈帝已经在开始调动军队了,以应付有可能从荣州南下冲关的孟禅。
而太子更是忙得团团转,白东江抱病后,门下省又被抓了许多官员,所以每天奏折一大堆,中书省便暂时兼任了门下省的审核工作。
而中书省原本的草拟工作就完全丢给了太子,太子每天都头昏脑涨,吃住全在养心殿,跟本没时间回府。
下了值的空闲时间,赵承记得安东俊留给自己的地址,便一路过了过去,终于在第七天找到了安府的门口。
安东俊家并不大也不小,在上京这个地方,有个两进的小院已经很不简单了。
听说是赵承来访,安东俊的父亲安弘义出来请赵承进院。
赵承很诧异:“安东俊呢?”
安弘义说道:“他原本在家里准备秋闱,整天念叨着你的名字,可是自从前几天朝廷调度军队,这孩子便被抽走了。”
“安东俊他不是士子身份?怎么会被抽走?”
安弘义说道:“我们高丽族和女真族适龄男子都被抽走了,无论什么身份。”
赵承没有见到安东俊,有些失望,跟安弘义寒喧了几句之后,放下礼物便告辞了。
在第十天上班时,赵承终于见到了回到府中的太子。
这些天奏折几乎要堆成了山,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官员被下了诏狱,导致公事处理处处卡壳,另一部分原因是朝堂上的争斗终于波及到了民间。
荣州,处于长庆军势力范围内的州府已经完全与朝廷断绝了联系,孟禅虽然还没有冲击青羊关,但势头已经非常明显。
而陈帝调集兵马,首要考虑的就是饷银,十五年前战乱的伤疤还没有长好,现在又要征兵征税,以充军饷,百姓苦不堪言。
太子这些日子以来一脑门子都是这些事情,奏折像雪片一般飞来,仿佛一夜之间,大陈王朝就忽然处在了狂风暴雨之中。
今天好不容易告一段落,太子觉得自己要是再不回府歇一下,整个人就要累垮了。
花园里,太子坐在长椅上看着满园盛开的花朵,对赵承说道:“这些天处理政务太乏了,你说个笑话听听吧。”
赵承知道的笑话不多,能讲给太子听的就更少了,于是摇了摇头:“殿下,我会的笑话不多,只有一个,要是讲完这一个,可就没有下一个了。”
太子笑道:“无妨,就讲一个也好。”
于是赵承清了清嗓子,说道:“官老爷坐在堂上,众人中忽然有人放了个响屁。”
“老爷怒道:“‘把屁给我捉拿归案!’差役回禀:‘老爷,屁是一阵风,早吹散了,叫小的如何捉拿?’”
“老爷大怒:‘为何徇私枉法,放走了屁!定要拿到!’”
“差役无奈,出去转了一圈,捧着一坨屎回来:‘报告老爷,正犯跑了,拿得家属在此。’”
笑话讲完,太子已经笑得肚子疼了。
“哈哈哈哈……拿得家属……哈哈……在此……哈哈哈哈!”
过了好久,太子才止住笑,但脸上还挂着淡淡的笑容。
“这个笑话讲得好!不枉封你个博士,果然什么都难不倒你。”
这一番大笑,也把太子这些天积郁在胸中的闷气开解了不少,至少他的精神状态已经明显提升。
“要是这些天带你去养心殿就好了,本王实在累得不行的时候,你只要讲一个笑话,就能恢复不少。”
赵承连忙说道:“我可就只有这一个笑话,要是殿下再想让我说一个,我也说不出来了。”
太子笑着说道:“无妨,只这一个笑话,就够我笑上两天的了。”
沉默了片刻,太子说道:“这些日子以来能让人笑的事情太少了。”
赵承觉得这政事自己还不宜讨论,便默不作声。
太子忽然想起赵承在狱中的分析头头是道,就拿奏折中的政务问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