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0章 最佳替罪羊
赵承心中虽然诧异,但面色却保持着镇定,他缓缓起身,望向这些士兵:“我是被一位翰林带来到这里的,这些天从未出门,你们恐怕是误会了。”
刑部官员说道:“是不是误会,到了刑部再解释吧。”
几个士兵不由分说扭住了赵承的胳膊,把他直接带走了。
驿丞和驿卒都面带惊恐的望着赵承被带走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。
到了诏狱之后,赵承并没有被鞭打,也许是苏再兴急于从赵承口中了解情况,也许是因为赵承并非官员,他是唯一一个以布衣的身份被抓到诏狱里来的人。
苏再兴打量着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士子,他在云州榆林府审卷的时候,曾经细细读过赵承写的卷子。
那些文字他还记忆犹新,从文字上他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充满了才情的士子,就这么断送在诏狱之下,确实有点可惜。
但天下谁不是无奈之人呢?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罢了。
苏再兴的声音平静而深沉:“你是从榆林府回清河县的途中被匪人所掳,府兵攻山,折损大半,你又是如何在兵荒马乱之中逃脱的?”
“在那之后的几天,县令和二百衙役剿匪死亡,唯独你一人生还。此事确实可疑,你有何解释?”
赵承陷入了沉默,他知道,府兵别将牛德业死了,清河县令潘濯不知所踪,所有参与这件事情的人几乎没有了。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并不难,但要洗脱嫌疑就很难了。”
他深吸一口气,开始慢慢叙述那次传旨的经过,试图证明自己的清白。
“府兵剿匪之时,因为匪人正与官兵厮杀,无人顾及我,所以我才得以逃脱。”
“再后来我确实跟随县令一同出征。那场战斗异常惨烈,匪徒数量远超我们的预期。我能幸存,全赖一时之间躲避于一个废弃的山洞之中。”赵承的声音坚定,但他不得不开始编故事,既然无人生还,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知道平顶山上的暗道。
在苏再兴看来,这供词苍白无力,根本不足以证明这个士子的清白。
苏再兴盯着赵承,他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线索来判断这个年轻人所讲的真实性。
在诏狱这样一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中,判断真相的难度加倍增长。
“你说你隐藏在山洞中,这山洞在何处?是否有其他证人可以证明你的话?”苏再兴的话透露出一丝严厉。
“那山洞偏僻隐蔽,我是在逃命时偶然发现的。至于证人……”赵承苦笑:“在那种情况下,哪里还会有所谓的证人。”
他被指控在清河县令带领下剿匪时幸存,而其他所有人,包括县令本人、典史和主簿,都不幸罹难。这种情况下,仅有的生还者,自然可疑,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就算换了苏再兴,也很想问一句,凭什么你一个人能生还,是不是因为你跟那些匪人原本就是一伙的?
审问陷入了僵局,这是一个唯一生还者的讲述,无人可证,所以无法定罪。
刑役们开始摆弄起了手里的各种刑具,对付这些犯人,唯独手艺是最可信的。
但是苏再兴并不打算对赵承上刑,因为他觉得这个年轻士子赵承是刺杀案的最佳替罪羊。
如果逼他认罪那很简单,三木之下何求不得。
但是一旦这位士子认罪,就意味着结案,可是苏再兴觉得现在陛下并没有一丁点结案的意思。
也就是说,陛下仍然觉得清洗的还不够多,被清洗的官员职位还不够高,事情还不够大!
在这个恐怖的诏狱中,真相往往不是最重要的。苏再兴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。
他知道,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和阴谋的世界中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牺牲品,包括他自己。
赵承的命运,如同所有被卷入这场政治旋涡中的人一样,变得扑朔迷离。
在京城深宫的阴影下,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。而苏再兴,作为这场政治风暴的执行者,也不例外。
“把他先关到牢房里去,记着不要跟其他人关在一起,找个单间。”
苏再兴准备先养着他,一旦陛下开始收口,那么就用赵承来结束这场风暴,无论是科举舞弊还是刺杀案,这位士子无疑都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诏狱的牢房阴冷潮湿,墙壁上的霉斑和凝结的水汽形成了一副斑驳的图画,赵承唯一能够歇息之处,就是几捆稻草。
不过好在是单间,这倒是免去了与其他人争抢的麻烦,缺点是太过冷清,想找人聊天要隔着一堵墙。
每日的汤饭分配是一道无情的风景。
狱卒们拖着沉重的步伐,手中提着大锅,里面盛着所谓的“汤饭”——一种令人难以下咽的食物,像喂猪一样敲响铁栏。
这天,狱卒如往常一样分配着食物。他们来到赵承的牢房前,随手扔下了一只破碗,再泼进一勺粥,那粥清得几乎能照出人影。粥里还漂浮着一些不知名的杂质,看起来更像是猪食而非人类的饭食。
赵承端起那只破碗,只见粥水几乎透明,连稻壳都懒得放,碗底沉淀着黑乎乎的半漂浮物,似乎更像是泥。
他试图将勺子浸入其中,却发现粥面上几乎没有实质性的食物,只有几片稀疏的米粒和一些不明的残渣。
赵承的胃因为长时间的饥饿而咕咕作响,但面对着这样的“食物”,他却感到一阵强烈的恶心和厌恶。
这种糟糕的食物,即使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,也让人难以下咽。
他闭上眼睛,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气,试图压制住胃里的饥饿感。
牢房内寒冷刺骨,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。他清楚,即使是这样的汤饭,也是牢狱中难得的温暖来源,但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拒绝这种不堪入口的食物。
最终还是感性战胜了理性,赵承放下碗,望着牢房的铁栏,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挫败感。
在这样的环境中,每一天都是对身心的极限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