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清君侧
来到祖父孟禅的帐篷前,孟致远深吸了一口气,试图平复自己的情绪。
帐篷的门帘被风吹得轻轻摇曳,他伸手掀开门帘,迈步走了进去。
帐篷内,孟禅正与几位高级将领围坐在一张巨大的沙盘前,讨论着军事部署。
孟禅的身姿挺拔,即便岁月已在他的鬓角留下痕迹,但他那锐利如鹰的目光依旧充满了力量和威严。
孟禅听到脚步声,抬头看向孟致远。这个孙子是他最喜欢的孙子之一,从孟致远的身上他能够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。
所以平时训练的时候,孟禅往往比普通士兵更加严格的要求孟致远,他希望看到这个孙子能出类拔萃。
当然孟致远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,即使在这长庆军中,孟致远也算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了。
“祖父,孙儿有事禀报。”孟致远的声音中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急迫。
孟禅轻轻点了点头,示意帐篷中的其他将领先行退下。
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,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帐篷,只留下孟禅与孟致远二人。
孟禅端起桌上的茶盏,轻轻抿了一口,然后放下茶盏,平静地看着孟致远。
“说吧,发生了什么事情?”孟禅觉得自己这个孙子一向比较沉稳,虽然说不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,至少也是从容自若,沉着冷静。
但是今天孟致远的脸色显然很焦急。
孟致远深吸一口气,将白镜韬传来的消息一一道来。
白镜韬那边传来了消息,最近朝堂上的大肆抓捕,可能是陈帝对白、孟二家起了疑心,因此才针对白氏和孟氏进行打击。
那些被波及的官员名单不但有白氏的卒子,同样也有孟氏培养出来的。
虽然他尽量保持着语气的平静,但话语间还是透露出了焦虑。
听完孟致远的汇报,孟禅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。
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,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。
皇帝大肆抓捕官员,是打着清查科举舞弊和刺杀案的名头,可是现在朝中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件事情的诡异,说是清查科举舞弊案,可至今云州经学,那位主持了云州府试的主考官,居然还安然无恙。
孟禅对如今的这种形势也早有预料,毕竟他与白神符,都曾经是鲁王麾下之人。
白神符死得早,现在只剩下他一个,早晚他会带着十万长庆军将士杀进上京。
“我们不能坐以待毙。”孟禅缓缓站起身,目光如炬,“传令下去,让所有将领准备随时出兵。同时,派遣信使去京城,探查具体情况。”
孟致远颔首,神情中透露出决然。他知道,随着兵力的调动,很快就会收到朝廷的申饬,从今天开始,上京其实已经回不去了。
上京,皇宫养心殿。
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,洒在殿堂的方砖上,烙出一块方形的印记。
陈帝坐在矮几旁看着奏章,神色充满了疲惫,毕竟他刚刚从病中恢复不久,还没有完全康复。
太子则身穿崭新的金边龙袍,神色间透露出不易察觉的紧张和忐忑。
随着陈帝恢复,他再次从监国的位置退了下来,回复到以往的状态。
但陈帝却不打算放过他,仍然要求他每天都来养心殿看奏折。
陈帝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回响在宽敞的殿中:“琮儿,最近的案子查得情况如何,你也看到了。”
“白东江很稳,门下省快要抓光了,他还能按捺住不动,还是能沉得住气的。”
“但是孟禅则不同,他在荣州有十万兵马,如果要造反的话,过了青羊关则长驱直入,再无人可制。”
陈帝自嘲的一笑:“也许又会重演十五年前半壁江山沦陷也说不定。”
太子紧握着手中的折扇,不知道为什么局面忽然就变成了这样。
明明在他监国期间,君臣之间一片和谐,虽然也小有矛盾,但局面绝不至于如此。
当然,他也不敢怨恨陈帝,更不敢说是陈帝搞砸了这一切。
与此同时,在荣州长庆军营内,孟致远也在进行着紧张的部署。夜幕降临时,他召集了所有高级将领,帐篷内的油灯投下摇曳的光影。他们的面孔在灯光下显得严肃而坚定。
孟致远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,地图上标注着京城及周边的地理情况。他的眼神坚定,手指在地图上移动,指出可能的战略要点和行军路线。
“只要过了青羊关,我们就有了更大活动的空间,”孟致远的声音在帐篷内回荡,“到时候,无论向东向西还是向南,我们都如同入了海的鱼,陈帝已经不能奈何我等。”
将领们议论纷纷,他们中有的主张立即过青羊关,先冲出荣州再说,以免被堵在这北地。
也有的认为应该先杀向上京,反正上京无险可守,只要速度够快,各地的驻军就来不及救援。
“各位,如今我孟氏被陈帝逼上了绝路,非是我等要反,而是陛下逼着我们不得不反。”
“上京那边传来的消息,陛下已经要对长庆军动手了,戚星河的死,最终栽到了我们的头上。”
众将领都是孟家一手培养起来的,全都是心腹中的心腹,一身荣华富贵也都系于孟氏。
此时就算不想跟着造反,那也是不敢明说的,否则转眼就会人头落地。
所以听了孟致远的话,众将领全都义愤填膺,纷纷附和到:“反他娘的!”
“对!咱们干脆就反了!”
“孟小公子,你说怎么干,大家都跟着干就完了,谁要是敢说个不字,老子第一个把他的头拧下来!”
孟致远笑着向众位将领拱手:“承蒙各位不弃,致远在这里拜谢大家!”
说着向着四周深深躬身施礼,那些将领都纷纷避开,不受他的礼。
孟致远又说道:“不过咱们可不能直说造反。”
“如今朝中奸人当道,小人得志便猖狂,一个科举舞弊案,一个刺杀案,居然牵连了一百多人,实在令人愤慨。”
“因此,我孟氏愿意打起旗号,诛奸臣,清君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