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孟禅的壁虎断尾
赵承看着沙盘,心中也在模拟着一场战役。
他此时仿佛就成了那十万大军的统帅,正陈兵关下,准备冲出封锁。
可他明知对方是大陈朝廷,可谓猛将如云,谋臣如雨,又有什么底气敢于对抗呢?
长庆军固然有十万之众,但朝廷只要守住青羊关一带,援军必定会源源不断,十万人也并不能决定战役的胜负。
方才众人对孟禅的分析是对的,长庆军的主力的确没有必要绕道西北,只须要从青羊关长趋直入,兵锋直指京师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可现在的问题是青羊关左右必然布置了无数陷阱,无论怎么猜,都不可能猜得透。贸然破关,必然要面对迎头痛击,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长庆军一直以“骚扰”的形式冲关。
赵承觉得自己如果是孟禅的话,就绝对不会冒冒失失破关而入,必定要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时机。
他在诏狱中被关在牢房中时,为了换一口饭吃,替那些入狱的官员指点迷津,为此收集了不少信息,其中就有朝廷对回龙峪和镜湖两处的物资调运。
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赵承猜出了陈帝在这两处的布置。
当时赵承就曾经指出,如果孟禅退回荣州,有可能会逃出陈帝布下的天罗地网。
但是显然,陈帝从来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。
此时赵承再看这个沙盘,有了地形地势的展示,对于孟禅的动向就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。
如今陈帝明显把目标放在了如何诱敌深入上,想让长庆军破关而入,然后要么在回龙峪以火攻之,要么在镜湖以水攻之。
经过刚刚的一番讨论,陈帝显然对于他自己的布置更加有了把握。
大家一致认定,孟禅在等待同伙举事,南北响应,一旦形成南北夹击之势,孟禅就必定会破关。
而陈帝更是认为,只要孟禅破关,无论怎么走都是个死字,往回龙峪走,那边早已布下了伏兵,只等长庆军进入,就是一把火,誓要把这十万人烧死在山谷里。
而如果走镜湖,就会掘堤淹之,让这十万人全都化为鱼鳖。
当然,陈帝也考虑到了孟禅会败退回到荣州,但既然是败退,说明这十万大军要么已经被火烧死,要么被水淹死,即使败退回到荣州,也已经成不了气候,使一偏军追击即可,孟禅的覆灭只在翻掌之间。
就连几位武将和那位新晋的阁老黄文和也认为,孟禅是进亦死退亦死,若不攻关,就会被他自己的十万军马活活耗死在青羊关下,若是破关则无论向东还是向西,都是死路一条,即使再退回荣州,也已成强弩之末。
但是在这些人之中,唯独赵承有不同的想法,他认为孟禅身为一个统帅,必定已经猜到了这一切,也许在他准备起兵之时,就已经猜到了这一切。
兵书上有说,兵贵神速。
现在这个孟禅明明是掌握着主动权的,在他没有正式起兵之前,还是隶属于朝廷的军队,完全可以骗开青羊关,然后趁着朝廷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,长趋直入。
这是孟禅掌握的先发优势,不但不需要强行冲关,损兵折将,反而可以打朝廷一个措手不及。
可如今这个孟禅却反其道而行之,不但没有采用闪电战术,而是先竖起了“清君侧”的大旗,在荣州原地踏步,当朝廷收到消息之后,又迟迟不冲关,可谓是给足了反应时间。
一位宿将,本不应该如此不智,放着大好的机会不去争取,反倒坐失良机。
除非,这位宿将不是以进兵为目的,而是以消灭朝廷军队为目的。
青羊关以内,都不是孟禅的地盘,起兵之前,想要布置战场也不可能,起兵之后,更是只有朝廷布置战场的份,而没有长庆军的份。
对长庆军有利的战场,只有荣州,这是唯一长庆军可以从容布置的战场。
赵承想,如果我是孟禅,就在荣州布下一个天罗地网,等着朝廷的大军一头撞进来。
但是显然,朝廷也没有硬磕荣州的打算,反倒是张着一个口袋,等着孟禅自己钻进来。
青羊关,就是这两个口袋的入口,同时也是出口。
赵承觉得自己如果是孟禅的话,必定会利用壁虎断尾的战术,破关是一定要破的,不过与陈帝和几位大臣所想的不同,破关之后,会留下一个假身吸引朝廷大军的围剿。
然后真身一个金蝉脱壳,再次遁回到荣州。
这时朝廷必然会以为长庆军不足虑,如果孟禅的同党就在此时在南方举兵,朝廷将不得不陷入两头作战的危险境地,所以为了安心南顾,必定会迅速追击,平定荣州。
斩了孟禅,无论是对南方同党的士气打击,还是对没有暴露出来的反叛者震慑,都是非常有必要的,也是最快,最容易见到效果的。
所以,朝廷的大军会在误以为已经消灭了长庆军主力之后,义无返顾的一头撞进荣州这个口袋。
而那时,才是孟禅獠牙露出来的开始。
想到这里,再看刚刚陈帝定下的计策,显然已经步步落入了孟禅的算计之中。
而且,通过这一番推理,赵承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孟禅在起兵前期会磨磨蹭蹭,使用了一个蜗牛战法。
因为孟禅最大的目标并不是破关,也不是威胁京师,而是要最大程度上消灭朝廷的军队。
战场在荣州,而不是青羊关,孟禅必须吸引到足够的朝廷兵马。
事实也证明孟禅的计策很成功,这段时间陈帝调集了许多兵马前往青羊关,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援军,实际上都埋伏了起来,只等孟禅破关呢。
而孟禅在这段磨蹭的时间里,应该不仅仅是在等朝廷的军队,想必也在制造一条可以以假乱真的“断尾”。
破关之后,孟禅必定会扔下这条“断尾”,触发埋伏,而他真正的主力则会撤回荣州,布置一场反埋伏。
赵承想到这里,悚然而惊,如果事情真的像自己猜想的那样,大陈朝将真正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