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249章医道本源

  

  看到两位太医又来找夫君“讨教”,温碧萱就不再打扰他们,默默的退出了房间。

赵承精神状态还不错,便解释道:“红肿热痛这四项为炎症的基本特征。”

董、费二人如获至宝,立刻掏出小本本记下,能总结出基本特征,必然是有着大量病例做为参考最后才下的定义,这样的定义往往是万世不移的。

“而炎症的产生,主要是因为细菌和病毒。”

董和宜运笔如飞,刷刷刷在纸上记下要点,又继续追问道:“何谓细菌和病毒?”

赵承想了想,打了个比方道:“人生存于天地之间,所见所闻,并非真正的天地。”

“犹如夏虫不知冰为何物,鱼儿不知云为何物。人也一样,虽然历尽春夏秋冬,四季寒暑,从天南到地北,似乎无物不尽,无处不至。”

“但是人的眼睛并非完美,只能看到一部分东西,耳朵也是一样,只能听到一部分声音。”

“一旦超出了人眼人耳所能觉察的范围,我们就难以感受到了,故此《道德经》上说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
“而我们眼睛看不见的部分,其实可以借助工具看见,佛教的《毘尼日用》上也有偈曰:佛观一钵水,八万四千虫。”

“细菌和病毒正是这八万四千虫中的另一种称呼,因为太过于细小,不借助工具,仅凭肉眼是看不见的。”

费鸿羽和董和宜全都惊呆了,对啊,以前怎么没想到这个道理呢?明明古圣贤已经把这个问题明明白白写在经书里了,经书也读过上千遍,却从来没有搞清楚到底为什么古圣贤会这么说。

现在经过赵承的解释,两人如同醍醐灌顶,茅塞顿开。

“也就是说,我们许多病症,看似心火上炎,其实是这些眼睛看不到的小虫在做怪。”

“怪不得赵博士逼着我们把手泡在酒精里,想必是酒精可以清除掉那些看不见的小虫。”

董和宜举一反三,立刻理论联系实际,把这些天来学到的东西加以联系,很多不解的事情现在全都明白了。

费鸿羽叹道:“赵博士真是奇才,与赵兄相比,我俩只知道读死书,不懂圣贤微言大义,更不知穷究道理,真是愧对博士这个称谓。”

董、费二人也是博士,而且是比较重要的医博士。

太医署中的医生,分为医博士、针博士、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。

医博士是太医署中最为重要的力量,因为医博士是偏重于诊脉用药的,而针博士则专攻人体诸穴,讲究一针渡命。

按摩博士可不是后世的按摩院,这类博士要掌握人体各脏腑运行状态与五运六气的关联,利用推、拽、按、捺的手法,正骨扶气,除病袪邪。

至于咒禁博士,那就更厉害了。

太医署令中有载: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。

有道禁,出于山居方术之士;有禁咒,出于释氏。

以五法神之:一曰存思,二曰禹步。三曰营目,四曰掌决,五曰手印;皆先禁食荤血,斋戒于坛场以受焉。

所以太医署里面真的是医道不分家,一边学医,一边学道,而且不止是道教,包括佛教经典,都有人学习。

咒禁博士的禁咒出于释氏,就是指出于佛教。

而赵承刚刚对细菌和病毒的一番解释,完美契合了道、佛两家经典,又有实证,岂能不引得董、费二人赞叹佩服?

董和宜忽然撩袍,就在赵承的床前跪倒:“赵博士,不!赵先生,我董和宜愿拜先生为师,执弟子礼,还请先生不弃,收下弟子。”

说完就咣咣磕头,就连身边的费鸿羽也被他的举动吓了一跳。

其实这些天来,董和宜就一直有一股想要正式拜师的冲动,因为从跟赵承接触以来,他发现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,赵承仅管只是在昏迷之后短暂的清醒时间里蹦出的几个词,就足以让他冥思苦想几天的时间。

他是一个自傲之人,对自身的医术也是极为自信的,但是赵承的六字处理法,效果之神验,让他明白了许多事情。

正所谓懂得越多,就越觉得自己无知,董和宜现在就是这种感觉。

他发现在按照赵承的六字处理法对伤口进行处理后,以往箭疮难愈易反复的病根终于找到了。

用赵承的话来讲,就是有异物留在了体内,清创清得不干净,所以才会反复流脓,伤口经久不愈,或是愈合后也经常发烧。

这些症状完全都是清创不彻底导致的,无论是不是箭疮,只要是外伤,这个道理都适用。

经过董和宜手的外伤病例绝对不少,他自己通过回忆对比,立刻发现赵承说的道理的确是对的,这是医道本源啊!!

如果他能拜赵承为师,有这样一位老师指点,医术必定会突飞猛进。

事实上也是如此,经过这一整套对箭伤的治疗,董、费二人可以说完全是大陈朝外伤专家级别的了。

正因为这些事例的证明,董和宜才下定了决心,要追随赵承做一个弟子。

其实下这个决心也是很难的,董和宜已经三十多岁,赵承才二十多岁,要拜一个年纪比自己小那么多的人为师,难免心里有点

可是听到赵承对细菌和病毒的讲解,董和宜意识到,这是自己距离医道本源理论最近的时候了,如果现在不拜师,自己将来必定会后悔终生。

所以他这才翻身拜倒,把头磕得咣咣响,说什么也要拜入赵承门下。

他的这一番举动把一旁的费鸿羽也吓了一跳,这几天两人一直在一起研究讨论,董和宜能感受到的,费鸿羽同样也能感受到。

费鸿羽立刻就理解了董和宜的选择,不过费鸿羽并没有选择拜师,看着三十多岁的董和宜跪在赵承床前磕头,他自己与董和宜年纪仿佛,要让他也这样做,他实在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。

而且,赵承也未必会收下老董这个弟子,这头岂不是白磕了?

第249章医道本源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