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2章王老爷的拜帖
车马最终在县衙门前停下,只有一个年老的衙役走了出来,打量了车队一眼,嘶声道:“你们是打哪里来的?”
温府的家丁皱眉说道:“车上是我们家老爷,来县中上任,你们县里的官员呢?还不快些出来迎接?”
老衙役摇了摇头:“死了……县令死了有两个月了,就吊死在这县衙里的。”说着指了指衙门后堂的方向。
“如今县里散了伙,只剩下县尉每天巡贼,得到明天早上才能回来。”
赵承来之前想到过原石县可能是一个烂摊子,毕竟荣州战乱,不可能安居乐业一派祥和。
但是他也没想到原石县会烂到这种程度,这简直就是整个行政系统完全都垮掉了,幸好还有县尉,听这位老衙役的意思,这位县尉大人还很敬业,每天都要巡贼。
但是既然已经来了,烂摊子也好,什么别的摊子也罢,总之这里今后就是赵承的地盘了,而且他刚刚经过街市时,看到那颗腐烂的人头,往往代表着这个县已经到了没有律法约束的地步。
这不但是一个穷县,还是一个凶险之地,看来要清理这片土地,重新使这里振作起来,需要花费不少的功夫。
赵承和温碧萱,李巧儿都没有下车,让家丁先行打扫一下县衙,至少也要干净才能住进去。
就在这时,从街道的另一边也驶来了一辆马车,这马车的规格看起来比赵承的这辆还要高大气派。
马车的前后有数十家丁相随,这些家丁个个携刀带箭,远远看去,犹如军队的士卒一般无二。
这辆马车行驶到衙门口后停了下来,但是马车上的人并没有下车,而是指派了一个家丁过去递了一张帖子。
“想必这位是来上任的赵大人吧?我家老爷特命我等来拜会赵大人,这一路赵大人舟车辛苦,我家老爷特奉上程仪纹银百两,美酒两坛。”
赵承接过家丁递过来的帖子,只见一封红纸,翻开里面,写着“晚生王平恭肃遥叩勋安”。
赵承挑了挑眉毛,这个“王平”看来有点狂啊,拜帖往往要写明爵、职、籍、姓名、字和敬语。
这个王平仅仅是自称晚生,无爵无职,连籍都不属,只写了王平这个姓名,说明此人不但无官无职,甚至连字都没有。
很有可能王平不是一个读书人,看这副作派,八成是个暴发户。
赵承心中暗想,一个小小的暴发户,居然能把时间掐得这么准,在自己刚刚抵达县衙时,就派人来了,说明其早有准备。
可是既然早有准备,此人却又不亲自到场,而是派了一群家丁耀武扬威,表面上看是恭敬示好,其实分明是一种示威。
示威也好,示好也罢,赵承并没有太多的关注。
他将拜帖放在一旁,对王平的家丁说道:“你家主人的拜帖,本官已经收到,多谢你家主人的美意。”
“这张拜帖呢,本官留下了。东西不收,你们拿回去。”
那个家丁已经喝令其他人把礼物从马车上搬下来,就那么明晃晃的摆在了衙门口,听到赵承说不收,便犯了难。
“大人,这是我们老爷的一片心意,莫要让小的为难。”
赵承笑道:“你为不为难跟我有什么关系?”
说着就不再理会这些人,带着温碧萱和李巧儿下了车,走进县衙。
原石县的县衙十分破旧,因为流官制度的原因,素有“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”这种说法,为官一任,可能干不了多长时间,就会被调走,去另一个地方任职。
因此又有“官不修衙,客不修店”之说,朝廷拨付下来修缮官署的钱,都挪作了他用,或者揣进了自己的腰包,至于房子,只要还没倒,就对付着住吧。
原石县本来就穷,县衙看起来更比之别处更显寒酸,前堂很小,过了前堂就是四五间小屋构成的小院,后堂的屋顶都已经明显塌下去了,还没彻底塌下去是因为下面用小木棍撑住了。
过了后堂有一条小路通往后宅,同样是寒酸的一个小院子,主房正中是中堂,东西两侧各有两间。
然后是东厢房和西厢房,同样各有两间,院子东北角是茅房,东厢房的门口有一眼水井,西边还有一个小门通往外面。
幸好这宅院的房子还没塌,但是屋顶的瓦已经断裂多处,如果下大雨的话,搞不好屋顶是要漏水的。
守门的老衙役叫黄阿大,带着温府的家丁正在打扫房舍,先要安顿下来才行。
原本屋子里的旧衣旧被全都扔了出去,门窗通通擦拭了一遍,接下来是厨房灶头,锅碗瓢盆清洗一通,等到温碧萱和李巧儿把床铺收拾好,已经是日暮时分了。
宅院里的米缸已经空空如也,连个米粒都找不到了,好在温府的家丁们在路上带的盘缠还有些,简单烧了一锅干菜汤,大家各自吃了些干粮充饥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一头花白头发的黄阿大就一直守在旁边,等所有人都吃完了,准备收拾碗筷的时候,这老衙役才走上前讨要一些剩饭菜汤。
赵承在一旁冷眼旁观,不禁暗自心惊。
衙役都穷得要饭了,普通百姓会怎么样?
估计官仓里头跟自己的米缸一样干净吧?如果不尽快想想办法,只怕自己在任上就要饿死了。
赵承没想到荣州的三灾一难,已经残酷到了这种程度,而上京距离荣州也仅仅只有十几天的路程,差不多也算是天子脚下了。
但朝廷对荣州的苦难,几乎是完全视而不见,虽然赵承没有资格每日参加朝会,但是上京仍然充满了优容雅致的气息,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,与平日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也许堆在养心殿案头上的奏折里,关于荣州的苦难,大概也仅仅只有简单的“是岁大饥”这一行字吧。
而在荣州战役里被征的民夫,死在回龙峪的数万冤魂,在水灾、旱灾和蝗灾,战争下苦苦挣扎的百姓的苦难,都已经湮灭在尘烟之中了。
赵承只有从讨饭的黄阿大身上,脑补出曾经发生在荣州、发生在原石县那些悲惨的一幕又一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