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4章辩论大会开始
太和十五年腊月,北地寒风刺骨,雪花飘飘,但家家户户都烧起了县衙统一供应的蜂窝煤。
这种煤已经进入到第三款了,不但耐烧,而且烟气极少,晚上临睡前填上三块,一夜缓慢燃烧,不需要起来换煤。为了区别于之前的两款,这一款的形状制成了方形,也更容易存放。
除了炼钢之外,原石县的煤炭基本上都用这种方式卖给了百姓,等于是支给百姓的薪水又回流到官府手中,整个原石县的百姓靠着如此循环,已经渐渐摆脱了生死危机。
吕宋有棉花。
实际上华国自古以来就在不同的地区存在。
最确切的记录是新疆出土的晋代已炭化棉籽和棉布残片,显示了棉花及棉织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进入华国。但也许并未产生大面积种植。
以至于宋朝以前华国很少有关于棉被的记载,可能棉花也多是在边疆地区种植,到了明代,蔡清在《四书蒙引》里的判断认为棉花在宋元之际传入华国并大量传入内地,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丝和麻,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。
赵承从吕宋引入了不少棉花种子和棉花成品,并成立了一个制衣厂,专门制作成衣出售,原石百姓无不以拥有一件棉衣为荣。
做为县令大人,原石县时尚的引领者,赵承当然率先垂范,特制了一件十分合体的棉衣,外面只罩了一件普通的单衣。
许多人看到县令大人穿着单衣,都很好奇的问他冷不冷,这时候赵承就会把棉衣露出一个袖口给对方看。
县令大人穿的棉衣既轻薄又保暖,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在县城里传播开来。
当棉衣店在县衙旁边开业的时候,去店里试买棉衣的人排成了长龙。
看到这个小县城慢慢恢复了活力,赵承也很开心,荣州重创初愈,又没有州官管制,赵承索性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和制定发展路线。
因为义学的原因而多次推迟的辩论大会终于开始了。
除了矿上和海贸的人以外,许多农夫和工匠都来辩论大会看热闹。
如果是以往,或者在大陈的其他州出现这样的盛会,这些农夫和工匠们是不可能来围观的,怕被那些读书人耻笑。
土里刨食的农夫,操持贱业的屠子,只会抡锤使力气的铁匠也能听懂读书人的事情吗?他们配吗?
但是在原石县里,不存在这种鄙视。
义学里面学习的,大多数都是这些农夫、屠子和铁匠,还有他们的孩子。
一到了义学放学的时候,许多学生出来后就直奔矿场,去矿洞里刨石头。
所以听说每天跟自己一起做工的工友,伙伴要参加辩论大会,大家都感兴趣来瞧瞧热闹。
大会的会场就设在义学的操场上,天气比较冷,但是点了几堆火,大家都围着火一边烤手,一边饶有兴致的看辩论。
会议是由义学的山长孙老先主持的,这位孙老先是个老童生,一辈子没考过府试,但是他是一个热爱学问的人,又十分热心肠,赵承就干脆让他担任了山长。
自从选拔教员,许多贡生宁肯不挣这个钱也不受聘,赵承就有意排斥那些贡生,在选人用人上,优先用的全都是学问不怎么着,但是很热心工作的人。
赵承觉得,学问就是学问,与什么道德情怀无关。
教物理,就只讲物理现象,少跟人生扯上关系,讲化学,就只讲物质相遇,会产生什么反应,与道德高低无关。
世间诸多学科,有数学家,有文学家,书法家,也有物理学家,唯独没有道德家。
他觉得道德就不应该成为一个学派,那是宗教应该做的事情。
那几个贡生想把学问跟道德捆绑到一起,这种做法赵承不赞成。
所以他选了孙老先做山长,这让当了一辈子童生的孙老先乐开了花,脸上的皱纹都在放光。
每天他必定是第一个到义学,最后一个离开义学,无论大事小情,孙老先没有不重视的。
当然孙老先也暗自琢磨过,为什么那么多贡生不请,县令大人唯独请了自己这个童生来做这个山长,到底是为什么。
他看了一遍义学的教材之后就悟了,管理义学从来不提道德,不讲仁义礼智信,干脆就把儒家那一套丢到了一边。
果然赵承对他很满意,一个劲的加薪,现在孙老先的薪水已经是原石县里数一数二的高薪水了。
孙老先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今天穿了一件新买的棉袍,外面罩了一件夏日的白色单衣,整个人看起来仙风道骨,如果不说是老童生,还以为是朝廷哪位官员致仕还乡呢。
“嗯咳……辩论大会开始!”
孙老先干脆而直接,半个字的废话都没有,上来就直奔主题。
“第一组,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东西,从高处落下,到底是不是一起落地。”
“正方:肖一板,反方:张大树。”
孙老先的话说在场的学生和围观的百姓都笑了起来。
认得肖一板的人,都知道这小子经常犯糊涂,所以本名都不叫,就叫小糊涂。
肖一板听到叫自己的名字,从人群中走了出来,站在义学操场的中间,开始侃侃而谈。
他列举了很多例子,来证明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东西,从高处落下,应该是同时的。
叫张大树的是个屠夫,四十多岁,体毛浓厚,但是很爱钻研,他持反对意见。
赵承不用看这个辩论的实验结果,必然是肖一板获胜,因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嘛。
但是他觉得人们能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,这才是最值得欣慰的。
就算今天没有两个铁球同时落地,明天或者未来的某个日子里,也一定会出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认真实验。
工业革命的伟大之处,在于把知识和普通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,使无数闪耀的思想绽放出时代的光芒。
华国为什么迟迟没有出现,或者说即使在墨子时代,就有了小孔成像,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呢?
赵承觉得汉武帝是历史最大的罪人,独尊儒术的独尊二字,抹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璀璨的百家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