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271章为了三石粮也要留下

  

  几个汉子找到块平坦的石头,大家便一起走过去,以石为桌,将纸铺在石头上,准备立约。

赵承说道:“我来口述,老先生执笔,这样大家都听得明白,看得清楚。”

众农夫都同意,于是老先生便铺好纸,提笔蘸了墨,按赵承的口述写下去。

“太和十五年八月十二日,原石县百姓赵承……”写到赵承这两个字的时候,老先生执笔的手顿了顿,抬起头看了一眼赵承,又继续写下去。

“愿以每月工银三钱,今于原石县,雇得长工如下:胡三、曾阿根、蒙石、周阿四……”

这边老先生执笔手写,那边农夫们依次报名。

“以上人等,或种田、或采石、建屋,不拘工务,甘受差遣。”

“又因荣州大灾,赵承愿以粮折银,月尾交付,三钱银折粮三石……”

写到这里,老先生惊讶的抬起头:“这位公子,你可知荣州现在粮价几何?”

他纯粹是出于好意,生怕这个年轻人被哄骗了立下契约,此时的荣州上哪里买粮去。

赵承笑道:“当然知道,如今荣州米价一石一千三百钱,有价无市。”

“老先生放心,在下既然敢如此保证,就一定能做到。”

老先生沉吟了一下,继续写下去:“……官有政法,人从私契,两和立契,画指为信,各不得返悔,悔者一罚二入不悔人。”

“请郑吉书。”

“时见郑吉。”

大陈朝立契,是常见的事情,不过立契一般要有第三方,也叫做“时见人”或者“见人”。

时见并不作保,契约双方有什么纠纷,与时见人也没什么关系。

时见人只是保证了这份契书在订立时的真实情况如此。

时见郑吉,就是说这位老先生的名字叫做郑吉。

赵承拱了拱手笑道:“原来是郑老先生。”

郑吉在这份契书之后,又将各人的名字写了一遍,每个人名字后面留有一片空白之处,画指为信。

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写名字,订立契约就需要用记录指节长度的方式来代替签名。

具体方式就是将立契人中指的三个指节长度画在纸上,因为人的手指长度各不相同,如果有纠纷,只要用指节一对比,立知真伪。

所有人都画完了指节,郑吉这才笑着对赵承说道:“敢问这位赵公子,月钱真的可以用粮食折算?”

赵承点头:“当然,立契为证嘛。”

郑吉道:“老夫记得刚才公子还说要雇账房先生,不知老夫可不可以……”

郑吉之所以改了主意,还是被每月三石粮食打动了。

此时荣州都已经到了人相食的地步,他一个老头孤身上路,实在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,如果真能用粮食支付工钱,他也不想冒险上路。

而且,他在立契的时候看到“赵承”这两个字,这个年轻人又从来没有见过,猜测会不会是新任的县令。

这位郑吉老先生,正是被王平从府里赶走的那个郑吉。

他在上京有不少消息渠道,这段日子以来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赵承,听说赵承不但得了皇帝的赐婚,甚至皇帝亲自为其主婚,这还了得?

而且不光如此,这位赵承竟然一举迎娶了两位朝中重臣的女儿。一位是礼部尚书温茂云之女,另一位是当朝左丞相李有道之女。

试想一下,若赵承只是普通贡生,两位大员又岂会同意?

后来郑吉听说赵承竟然来了原石县任县令,便劝说东家王平收敛一些,如果东家能够搭上这位年轻的贵人,岂不是风生水起?

可惜的是王平把郑吉的良言劝告当作胡言乱语,说什么也不肯相信左丞相和礼部尚书同时把女儿嫁给一个贡生。

他认为郑吉跟赵承有所勾搭,一定是有所图谋,因此一怒之下把郑吉赶走了。

也是机缘巧合,刚刚要出城的郑吉就碰到了这份立契的差事,误打误撞遇到了赵承。

当然这个时候,郑吉还不敢确定眼前的年轻公子就是新任县令,但是每月三石米真的打动他了。

这三石米在原石县可比什么都值钱,而且如果真的是新任县令,跟在这位贵人身边,必定有好处。

虽然他郑吉已经老迈,不求飞黄腾达了,可是给自家的子侄辈留一个机会还是能够做到的。

赵承正缺书吏文员,这位老先生的一笔小楷相当不错,而且年纪大的人都比较稳,能雇到这样一个吏员,又何乐而不为呢。

“老先生如果愿意应聘,那真是再好不过了,不知老先生脩金几何?”

郑吉既然打算应聘,自然是要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,便反问道:“不知东主所需何职?”

他抚了抚胡须说道:“不瞒东主,老夫乃是贡生出身,虽然未能中得举人,但对钱粮、刑名事概不陌生,至今仍能背诵《大陈律》一字不错。”

这就是郑吉在展示自身的价值了,如果他猜对了,这位年轻的公子真的是新任县令的话,说不定就能得一个衙门内的身份,那可比每月三石粮要强得多了。

钱粮可不仅仅是会计,比起账房先生来不知要高了多少。

因为提到钱粮,一般指的就是衙门内的行政事务涉及到赋税事宜的,因为要处理许多账册,不但要明白衙门内办事的流程,懂得承上契下,还要非常耐心。

大陈朝的赋税工作十分繁琐,涉及到钱粮的共有五大类:征收赋税、编造账册、征收押运粮草、查灾赈灾、新旧官员账本交接。

能做钱粮,相当于“经济顾问”,可以规划一县之经济,绝非普通账房。

而刑名就更厉害了,刑名指的就是从批阅供词、查验证据,到拟定判决、复审案件等各个环节全都通熟。

县衙中文吏若是精通例律法规,做个典史都绰绰有余。

赵承听到郑吉开口便是“钱粮、刑名”,这都是衙门里的事务,想必这位老先生已经猜到了自己的身份,便微微一笑道:“说实话,钱粮和刑名都缺人,就是不知老先生能做到哪一步了。”

第271章为了三石粮也要留下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