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191章踏入大陈朝仕途

  

  来势汹汹的太子只一个回合就落荒而逃了,但是经过赵承这番深入浅出的讲解,他也终于明白过来,白东江和孟禅,应该的的确确是反叛了。

原来脑子转不过弯来的时候,太子还对这两人,和他们的家族抱有同情,可一旦转过这个弯来,就立刻转变了态度,而且是从根本上转变了。

饭菜很快就送来了,厨房里原本就日夜常备有饭菜,以防太子忽然饿了要吃东西,厨房立刻就做。

一个方形的食盘摆在了赵承的面前,里面有三盘精致小菜,一碗米饭。

其中一个细节引起了赵承的注意,那就是这碗米饭居然是豆饭。

豆类在古代是救荒济贫的粗粮,更是平民的主食。

《战国策》中有载:民之所食,大抵豆饭藿羹;一岁不收,民不餍糟糠。

翻译过来就是说,平民吃的东西,大多都是豆饭和豆叶做成的汤;如果哪一年年成不好,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。

这段文字出自《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》,说的是韩地困苦,不是人呆的地方。老百姓连谷米稻子都吃不到,平常只能吃豆饭。

所以当他看到豆饭的时候,稍稍吃了一惊,他以为太子府中的膳食,就算再差,也不是普通百姓家可比的。

可他没想到饭菜竟然如此朴素,饭是稻米和谷子两种主粮掺在一起,里面又加了大量的豆子。

看到赵承拿起筷子迟疑,太子笑道:“这并非是厨房刻意慢待,而是刚刚吩咐厨房的时候,没说是给谁准备的。”

“厨房自然以为是给本王准备的,所以就端来了豆饭,如果你吃不惯的话没有关系,厨房应该还准备了其他的饭。”

赵承并不排斥这种平民主食,豆饭比较健康,比细粮好多了,于是摆摆手:“我爱吃这个,不用换。”说着大口大口吃起饭菜来。

他用筷子夹起一团豆饭说道:“其实豆饭是优质的膳食纤维,比起精米来好多了。”

太子还是第一次听说“膳食纤维”这个词,不知道是什么意思。

赵承解释道:“膳食纤维,其实就是吃到肚子里,却不能被消化分解的植物成分。”

“别小看这个东西,如果吃饭常吃精米,没有足够的膳食纤维补充,人就容易得病。比如心脏病、中风、糖尿病等等。”

太子虽然听不懂这些名词,但是他敏锐的捕捉到了一个词“中风”,而他的父皇刚刚从病中康复,病因就是中风。

想到陈帝平时的确不喜欢豆饭,只吃精米,于是在太子的眼中,赵承的形象变得有些不明觉厉起来。

“你……懂医术?”太子试探性的问道。

赵承摇了摇头:“只知道一些常识,算不上懂医。”

“但是看个头痛脑热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。”

赵承吃完一顿饱饭,起身向太子致谢。

太子摆摆手,示意这不算什么:“既然昨夜父皇说过,让你来本王身边做个博士,本王看你的确知识广博,不负博士之名,便赐你一个书学博士吧。”

书学博士,从九品下,是最低最低的一个官职了,甚至只能算是职,连官都算不上。

书学博士最初是隋朝设立,属于国子寺,掌书学教授之事,到了唐初置废不定,后来到了高宗龙朔二年,定置二人,从九品下,主管国子监书学之事。

就是在国子监教书的一个职务,但是显然赵承是不用去国子监上班的,他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太子。

这个书学博士算是太子认可了他之后,给他的一个恩赏的身份。

其实这个举动对于赵承来说,有好有坏,好处就是不用再费心费力准备科举秋闱了,而且看现在朝廷动荡的样子,今年的秋闱能不能如期举行已经很难说了。

坏处则是赵承没有通过秋闱就做了官,从今以后无论怎么封赏,他的功名都是贡生,而非举人。

如果一群举人出身的官坐在一起,难免要鄙视一下贡生出身的了。

无论赵承怎么想都不重要了,因为太子已经一言而决。

“臣,谢过太子殿下。”

太子想了想又说道:“你跟在本王身边,不需要每日画卯。”意思就是不用去国子监签到上班。

“每日巳时到府中候命即可,一会他们会带你领取一块出入的腰牌。”

赵承知道今天自己就算是正式通过面试,成为大陈王朝中的一员了。

可悲催的是,这大陈王朝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摇摇欲坠,形势不妙了。

赵承跟着太子府中的侍卫领取了衣袍冠带和通行腰牌等物,并被告知每日巳时初到申时末,到府中当值。大约就是朝九晚五,按时休沐。

但这仅仅是指太子不需要他的时候,如果太子需要,随时随地要听候传唤。

大陈的官员俸禄沿袭唐朝,一般由禄米、人力、职田、月杂给、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几部分组成。

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(相当于今天各部部长)为例:每年禄米四百石,职田九顷,杂役三十八人。

每日发常食料九盘,大约就是米面酒肉菜,油盐酱醋茶,烧炉用的木柴和炭等等。这些东西的价值,大概约合每月八千文。

除此之外,每天还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,逢年过节还给发点绸缎做衣裳。

平时的公务服装五套,父母亡故官方出人负责安葬。

当然,官吏还有其他待遇,比如亲属免役、住房、乘车、受田、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和做官等优惠和特权。每年可享受公休假(汉朝是五天一休,唐朝是十天一休)。

而赵承从今天开始,算是正式踏入大陈朝的仕途,成为诸多官吏中的一员。

他的官职是从九品下,每年的俸钱是十五两银,米面等粮食合计五十石,职田两顷,仆役补贴五两银。

出了太子府,赵承就得找住处了,京城无论在哪里,房子都是最贵的。

虽然赵承在大顺斋那里赚了些银子,不过还留在云州没有带来,身边只有几两银子,绝对不够买房的。

第191章踏入大陈朝仕途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