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政务难题
当前大陈朝的政务可谓是一团乱麻,千头万绪,不知从何说起,也不知哪里是重点。
仿佛处处都是着火点,处处冒烟,却不知该先救哪一边。
有漕运上的问题,也有县治上的问题,有旱灾和水灾,还有闹匪患,流民等等问题不一而足。
太子想了想,问道:“既然不说笑话,那就答题吧,就算是本王考考你。”
赵承胸有成竹道:“殿下请讲。”
“第一个就是漕运的问题。”
大陈朝太祖打下了江山,传到太宗,太宗便南下打通运河,选取的多是河与河之间的平地,役使百姓开掘,从南开到北,从下京金陵直到中京宛丘。
为什么不挖到上京呢?因为上京太冷了,到了冬天运河变成了冰封的,不能运输,开凿出来也是白搭。
大陈的国土辽阔,西高东低,所以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,开凿运河的目的,就是把这些横着的线纵向贯穿连接起来。
这样的话,运河便形成了从南到北,从西到东的一个简单网状结构。
开凿运河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,贯穿了无数条河流,动用了数十万民夫,百姓怨声载道,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,引发了三王之乱。
不过运河一旦凿通,运力费用锐减,百姓的生活也因此而受益,可以说是罪在当代,功在千秋。
太宗背了几十年的骂名,但是到了如今,百姓们却开始交口称赞起运河来。
有了运河,省去了贯通南北修路的麻烦,更使得国家的粮税收入涨了一大截。
没有运河之前,粮税很难收,由各地收取后,往往折算成银,再运往上京。
在这个环节之中,就会出现许多贪腐的手段,而且十分隐蔽,防不胜防。
有了运河之后,粮食本身就可以装船运往上京,没有经过折银,自然也就减少了腐败。
但漕运也不是没有缺点,因为漕运本质就是对国家收缴的公粮进行运输、调配的行为。所以,漕运的主要运输对象就是粮食,那么公粮的征收就是漕运的必要前提。
官员们没办法在粮折银上做手脚,就只能在征粮上做手脚。
现在太子面临的麻烦问题之一就是粮食征收的问题。
民以食为天,在没有进入工业化之前,农业社会的任何政权都要严肃的讨论粮食征收问题。
因为各地的土地肥沃贫瘠程度不同,收成自然也就不同,在经过专家对全国土地的统一调查研究之后,会参考前朝的数据,对本朝的土地生产能力进行一个大概的评估。
而收粮税的多少,就基于本次评估。
但是这仅仅是理论数据,在现实中因各种情况而变得十分复杂,土地歉收,不但有人为因素,也有天灾或者其他因素。
而各地的官员为了完成粮税的任务,采取了各种手段,这些手段无一不是短视的,仅仅是完成了当地官员政绩考核上的任务目标,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解决,反而变得更加恶劣。
比如一个农户有一顷地,按朝廷规定他家每年每丁应该纳粮税粟二石,就是大约200斤谷子。
但是假设他生病了,剩下妻子无力耕种这一顷地,只能耕种五分之一,那么今年的粮税就绝对交不上了。
但是没关系,可能他妻子种的五分之一田,也能出这200斤谷子,不用担心粮税。
可除了粮税还有其他税。
陈朝的主要税是:租、调、庸。
租就是指地租,也叫正租,一顷地里面有八成是分口田,就是官田,农户没有所有权,只有租种权,所以农民才要交地租,就是这分口田的税。
调就是丝织品,绢、麻、布什么的。
庸就是代替徭役的钱,要么徭役20天,要么花钱买个平安。
除了这三大税之外,还有杂税,分别用来充当供军用和邮递;义仓税部分用于国家支用,另外大部分用来赈灾。税草,就是青苗钱;脚钱,就是运输费,仓窖税、裹束税。
农户哪来的钱?家中的顶梁柱都病倒了哪有时间养蚕纺丝啊?所以不但“租”难交,“调”也难交,出不了徭役,还得花钱。
而这些钱从哪里来呢?无非是从土地中收获的粮食换来的。
所以苛捐杂税多,农户一场病,就有可能成为失地的流民。因为他将不得不把地卖掉,来减轻每一年都压在身上的各种赋税。
现在太子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状况,流民增多,粮税却不降,那么将来失地的农民就会越来越多。粮税降了,朝廷没有钱,仍然是一个无解难题。
这些事情太子最初也不懂,是问了许多朝中的老臣,又请教了陈帝,最终才搞清楚是怎么回事。
但是明白归明白,每天奏折关于漕运征粮的奏折就有一大堆,因为要打仗了,所以不但要收粮,还要抓丁服兵役。
太子也没指望赵承就能回答上来,只是抱着放松的心态听一听这位新晋的书学博士如何看待这件事情。
赵承在狱中的分析和讲演还是很厉害的,得到了陈帝的认可,太子也十分叹服。
听到太子提出关于漕运的问题,其实也就是征粮的问题,从表面上看是漕运损耗更多,税收不足,但是从深层次上分析,说明这个王朝已经开始向下滑落。
赵承想了想说道:“殿下,你知道为何漕运受到如此的重视吗?”
太子原本以为赵承会直接给出答案,没想到反而抛出了一个疑问。
他想了想说道:“这还用问吗?漕运关乎的是粮食问题,国以民为本,民以粮为本。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?”
赵承说道:“不仅仅是这样,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陈朝以农业为基础,农业产出的粮食成了社会运行的基本能源,所以一旦农业出问题,王朝就会出问题。”
他不知太子有没有听懂,打了个比方说道:“大陈朝就像盖起来的房子,而这座房子位于地面以下的砖石,全是粮食,社会运转,也要看粮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