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朝会
太和十五年五月,上京。
南方的春汛已过,北方的柳树才刚刚抽出新芽。
太子何琮才去养心殿探望过皇帝,然后马上就得前往金銮殿,准备朝会。
皇帝没有病倒前,朝会本是每隔一日一次,到了皇帝病倒后,太子监国,朝会就改成了每日一次,不这样的话,太子总觉得事情处理不完,或者感觉不上朝,某些事情就会脱离掌控。
其实归根结底是太子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大陈朝这辆庞大的马车,他对朝中的文武百官,还没有达到掌上观纹般的了解和掌握。
每天朝会之后,太子会照例探望皇帝,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跟皇帝说一遍,然后就在养心殿里看那一墙的抽屉柜。
每一个抽屉里面都有一位大臣详尽的记录,仿佛装载了这个人的一生。
皇帝的脾气越来越暴躁,自他病倒以来,侍奉他的太监已经处死三个了,但他的脾气还是越来越大。
每一次太子看到皇帝的眼神,都觉得冷冰冰的,那眼神透出来的情绪让他感觉到害怕。
可他仍然是不得不来探望皇帝,向他汇报朝中的大小事件,替他擦拭,翻身。
皇帝的思绪仍然很清晰,但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始渐渐减弱。原本还能清晰完整的说出每句话,现在已经开始含糊不清了。
因为国策的重要性,太子有时不得不多问几次,每多问一次,皇帝的烦躁就增加一分。
还有太医院,太医们已经多次提醒皇帝的身体需要静养,实在不宜再操劳国事。
但是太子没有办法,如果他不把朝会的事情跟皇帝说的话,只怕会令他更加暴躁。
这些事情,都让太子十分烦心。
坐在乘舆之中,望着低矮的宫墙,还有从宫墙外传来皇城禁军操练的声音,太子的心思也如同天空的浮云一般,东飘西荡。
昨天的朝会上,有一件事太子并没有跟皇帝讲,是阁老白东江提出的,建议太子直接在奏折上进行朱批后,再送交御览。
太子觉得白阁老的提议是对的,一来是有些小事没必要一件不落的都念给皇帝听,这些东西根本无助于皇帝恢复身体;二来朱批本身就考验了太子的治政水平和处理思路,朱批后再交给皇帝御览,既节省了时间,也能让皇帝了解太子在治政上的不足。
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省去了许多麻烦,现在太子就如同一个传声筒,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直接答复,需要散朝之后回到养心殿请示圣裁,然后再转交内阁处理。
这不但拖慢了处理政务的效率,而且让太子压力很大,每天都十分疲劳。
白阁老的这个提议,太子没有答复,但是回到养心殿也没有跟皇帝说,将这件事留在了心底。
随着皇帝的病情似乎有加重的迹象,说话越来越含糊不清,太子觉得也许再过一段时间,应该把这件事提一提。
随着太监的一声轻喝,太子的注意力才从漫无尽头的思绪中拉回来,下了乘舆,一个小太监走过来搀扶,太子一挥袖子,大步走进了金銮殿。
他听到身后传来极为轻微的斥喝声,应该是领头太监在训斥那个小太监。
其实他知道小太监并没有做错什么,而且下舆时搀扶,是一直以来的规矩,至少皇帝就一直在施行着这个规矩。
但是太子觉得自己还很年轻,走路还需要人搀扶吗?这些规矩,是不是也应该因人而异,时不时的变变呢?
随着鼓乐齐鸣,太子步入金銮殿后,走到龙椅旁边那张空椅上坐下。
待群臣朝着旁边那张空空的龙椅叩拜过后,侍立一旁的太监才开口说道:“有本启奏,无事退朝。”
当然这只是仪轨的一部分,怎么可能无事,每天都一大堆的事情。
在席位就坐的群臣还没有开口,在殿门口处侍立着的一人说道:“启禀殿下,臣苏再兴有事启奏。”
太子循声望去,只见这名官员穿着深青色的官服,应该是八品官,且没有座位。而能以八品官的等级参加朝会的而且没有座位的,也只有御史台的御史了。
大陈朝御史台设台、殿、察三院。
台院有侍御史六人,执掌纠弹中央百官,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的权力。
殿院有殿中侍御史六人,掌纠察朝仪,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,及京畿纠察事宜。
察院监察御史十五人,掌分察百僚,巡按州县,狱讼、军戎、祭祀、营作、太府出纳皆莅焉;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。
因为御史们掌管监察百官、巡视郡县、纠正刑狱、肃整朝仪等事务。所以有资格参加朝会,但是因为品级太低,没有座位。
太子最近在养心殿抽屉柜那里主要了解的都是朝中重臣,如李有道、林若权、白东江等人,对于这位八品御史苏再兴,还真没有作过了解。
不过他知道监察御使有事启奏,那一定是比较重要的事情。
大陈朝监察御使有风闻奏事的权利。
所谓风闻奏事,就是听到民间在说某人某事,并没有亲眼所见,仍然可以上奏,而不需要亲自核查确定之后再上奏。
当然有了这个风闻奏事的权利,也不意味着什么事情都要说给皇帝听,只有涉及到重大事项,甚至危害到国家的,才可以风闻奏事。
“苏御使请讲。”
苏再兴说道:“殿下,臣奉万岁之命赴云州监察府试一事已有结果,因此上殿奏事。”
这件事情太子不知道,而且派一名监察御史去监察某一地的科举考试,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,便“嗯”了一声,示意知道了。
苏再兴本来有一肚子话要讲,他接到皇帝的命令时距离开考时间已经非常近了,这种临时加派的任务,想来一定是非常紧急而且有必要的。
所以苏再兴急匆匆赶到云州,但是等他到达的时候考试已经全部结束,最后发榜的名单都出来了。
苏再兴心有不甘,重新审卷,果然发现了评判中有猫腻。
对于苏再兴来说,能发现这一点就够了,至于如何处置,回禀陛下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