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拉阅读上一章

第248章太医的求学之行

  

  但是无论李有道还是温茂云,都没觉得赵承能活多长时间。

因为胸口中箭,肺子都射穿了,别说这两位,就算皇帝和满朝文武,但凡是上过战场有点经验的,都知道这种箭伤是没救的。

能拖几天的人有,能拖更长时间的人也有,可是最多也就十天半月的,就会“箭疮迸裂”而亡。

所以每天上朝,满朝文武看向李有道和温茂云的脸色,都是处于随时准备做出“惊讶而悲伤”的表情,以表达对刚嫁女的两位重臣的同情。

时至今日,婚礼已经结束了三天,时间已经进入了八月,但是李府和温府显然还没有传来“噩耗”,大家在准备表情的同时,未免有点惊讶于赵博士坚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求生欲。

赵承从温碧萱那里知悉救命的大蒜素已经在制取当中,便放下了心。

有了这个强力的抗菌素,赵承感觉自己病死的危险已经不大了。

两位太医虽然长得方的方,扁的扁,但是职业操守那是没的说,为了搞懂赵承时不时冒出来的新词,这两位太医拿出了当年拜师求学的劲头,每人手里都准备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一旦赵承醒过来,一堆问题就砸了过来。

本来病人一醒过来,身为医生第一要务自然是诊脉,问症,调整方剂,然后煮药,服药,这才是正确的流程。

但是在赵承这里,情况完全反了过来。

首先做为太医署的两位合格的太医,虽然官职低微,那也是朝廷的正式官员,太医署的博士,经过他们的手治愈的病人也是不计其数,否则也得不了这个官身。

其次这两位虽然一位长得大小眼,贼眉鼠眼,另一位方头方脑。

但人不可貌相,容貌是爹娘给的,成就是全凭自己干出来的。

这两位年纪轻轻就得了官身,完全是一身硬本领加上好学肯悟,为了一个专业上的知识不惜搭上一切,有一种献身精神的狂热。

否则也不会为了赵承的六字处理法就长驻温府,无论白天还是晚上,哪怕半夜睡得正香,小厮一句“赵博士醒了”,就能立刻拿着笔记本爬起床去请教。

为了赵承这“清创、引流、消炎”六字处理法,二位太医把什么面子身段都丢到九宵云外去了。

因为他们俩从赵承这里窥到了一丝“大道”之源的味道。

在这哥俩几十年的学医生涯之中,一直在追求“医学大道”的源头。

只有搞懂了源头,才会理解由源头衍生出来的种种。

若是不懂源头,只知道死记硬背,学一百年也还是个学生,成不了老师。

只有掌握了“本源”的演化道理,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医典中的种种手段,许多“知其然”才能变成“知其所以然”。

也才能把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医术与病症连接起来,举一反三。

这些天以来,仅仅是笔记,这两个人就已经记了一大本,上面是赵承的一句话,接下来密密麻麻的全是两位太医根据自己学识的理解和注释,等到赵承醒了的时候,这两人就会按照自己理解的去请教。

越是请教赵承,两位太医就越是心惊。

最开始以为赵承只是祖传治箭疮的办法,两位太医心存“借鉴”之意。

要知道箭疮可是要了许多大人物的命,在这乱世之中,箭伤又太过寻常,而一旦这个祖传治箭疮的办法被“借鉴”过来,今后不说大显身手,赚个盆满钵满是没什么问题的。

所以这个阶段,每当赵承醒过来,两位太医还会像模像样的去号一下脉,辨一下阴阳虚实,再对应的调整一下自己的药方。

可是随着六字处理法出来之后,每一次赵承醒来,这二位会拿一些有关无关的问题去问。

赵承几乎是有问必答,而答则必中。

完全是因为这二位问的问题,都已经是被科学验证过了的,赵承随口就能给出答案。

二位太医也不是盲听盲信,赵承的答案说出来,这两位还会去讨论和验证一番。

但是每一次的讨论和验证,最终无不以赵承的答案为准,这个结果,让两人惊呆了。

于是等到赵承再次醒来的时候,问的问题就更加深刻了。

越是发问,两人就越是疑惑,但是当答案解开之后,便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,而且隐隐约约,从这些答案之中嗅到了一丝“医道本源”的味道。

这下两人更如见了血的牛虻,叮着不放,把这次治病之行完全变成了求学之行。

赵承交待下来的六字处理法,已经进行到了最后一步,就是消炎。

大小眼太医董和宜抠根问底:“何为消炎?”

费鸿羽一边给蒸酒的炉子填柴,一边尝试着解答:“消便是消除,如汤消雪。”

“炎者,体内火气也,所以消炎,便是消除体内之火气也。”

董和宜哼了一声:“放屁!若是背书我还用问你?难道我不会背书?”

费鸿羽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:“你问我何为消炎,我给你解答了,你还想怎样?”

董和宜皱起眉头,显得更加大小眼了,一边捻着自己的鼠须一边喃喃自语道:“火从何来?火从何来?”

恰在这时,守夜的小厮推开了门,对两人说道:“两位太医老爷,我家姑爷刚刚醒了。”

因为赵承已经与李巧儿和温碧萱完婚,仅仅是寄住在温府而已,小厮已经改口称姑爷了。

董费二人听了,如果火燎屁股的猴子,争先恐后窜了出去,直奔赵承的房间而去。

温碧萱听到外面奔跑而来的声音,便知道一定是那两位太医了,暗叹一声这两位太医真当是热心,都是跑着来的,外人已然如此,自己这个做妻子的,又怎能不精心服侍呢?

董费二人先是冲着温碧萱做了个揖,表达了深夜打扰的歉意,之后就各自掏出自己的笔记本,开始了例行提问。

“赵博士,何为消炎?这‘炎’到底从何而来?”董和宜首先提出了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问题。

第248章太医的求学之行

你刚刚阅读到这里

返回
加入书架

返回首页

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