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,讨论束脩
“您说。”
“日后你所画的样式,必须先给我家看一遍,我家不要,才可以卖给别家。”
“没问题。”兰若激动地握紧了垂在身侧的手。
拿到五十文,小心翼翼地装进荷包里,加上络子的钱,一共七十文。
买一点棉花和几块碎布花了四十文,刚赚了钱,花出去一半,肉疼。
出了绣坊,兰若问身边的两人:“你们要去买什么?”
两人摇头:“没什么买的,去街口等着吧。”
“好。”宋修远说他去买肉,还要去县衙一趟。
三人来到街口,靠在树边等待,不多时,人陆陆续续回来。
宋修远是最后一个回来的。
兰若盯着他的脸,感觉到他很开心,不过周围人多,她没有问。
回去的路上,他悄悄握紧她放在身侧的手,眼神兴奋。
能有什么事让他这么开心?
难道是私塾?
应该不会,私塾办下来还有几个月呢。
强忍着好奇,等进了村,回到家,兰若迫不及待地问道:“修远,什么事那么开心。”
宋修远激动地握起她的手:“阿若,私塾办下来了,县令松口了。”
“真哒!”
“嗯,千真万确。”
县令虽然贪财,但不会出尔反尔。
兰若替他高兴,至于私塾为什么能提前办下来,她想不通,索性不去想了。
宋修远放下箩筐:“阿若,你在家里等我,我去找村长。”
“嗯,你去吧。”
等了那么久,是该和村长他们说一声。
接下来的几天时间,他一直忙着私塾的事。
东边空出来一个屋子,村长命人打扫好了,觉得院子太小,孩子多了坐不下,村里人一起扩大了院子,搭了一个草棚。
私塾建立,十里八乡传遍了,挨得近的,都想把孩子送进来,各个村的村长来到宋家村。
杨桂芳和赵小杏坐在院子里,兰若和她们一起打络子。
“奇怪,其它村的村长来干嘛?他们的孩子送过来就是。”赵小杏有些好奇,看向兰若。
“商量束脩的事吧。”
她听宋修远说过,本来和村长商量好,一年六百文,面上是这样定的,但要是家里给不了的,可以少些。
他在镇上书院里,一年束脩是二两,好的书院三两到六两,还有更高的。
大多数六百文家里是给得起的,只是大家想束脩在少些,所以请村长出面,来找他们村长商谈的吧。
村长家。
宋正平坐在首位上,扫了一眼几个村子的村长:“六百文,凭良心说并不多,镇上最差的书院,一年束脩也要二两,还不算笔墨纸砚和住宿的花费。”
“修远考虑到大家伙的不容易,笔墨纸砚不需要你们买,全部他来出,你们自己算算,六百文多吗?”
在座的几人叹了口气,其中一个长者说道。
“确实不多,只是有些人家实在拿不出,又想把孩子送过来,天天找我想办法,这不,我才想着来看看。”
宋正平瞥了他一眼,没好气地说:“一年六百文拿不出,孩子就别识字来了,但凡去镇上打短工,辛苦点,一年也能存个一两多。”
另一个稍年轻一点的男子接过话:“可家里要开销,有个头疼脑热,钱就如流水一样。”
有两个人跟着点头附和。
宋正平气得差点翻白眼,忍了又忍:“你们去镇上打听打听,笔墨纸砚要花多少钱,再看看六百文多不多。”
“有些人想着一个孩子六百文,两个孩子一千二百文,一两多银子到手,觉得被人赚了,心里不舒服了。”
“开办私塾不仅仅是教孩子学识,人家也要赚钱的,不赚钱吃什么?喝什么?”
宋正平‘哼’了一声:“修远凭本事赚钱,他们要是觉得束脩多了,觉得别人赚钱心里不舒服了,那就让他们自己办私塾,赚再多我们都不眼红。”
旁边的长者接话:“宋村长,我们不是说束脩非要降不可,就是问问,好回去给他们回话。”
“是啊宋村长,我们觉得不多,家里给得起,细细算下来,我们是占了大便宜的。”
几人跟着附和,生怕把人得罪了,不收外村的孩子。
宋正平的脸色缓和了许多:“束脩不可能再少,你跟他们说,少也可以,五百文,笔墨纸砚让他们自己买。”
几个人点了点头,纷纷起身告别。
他们刚走,宋修远从学堂方向走过来,看见门口站着的宋正平:“村长,他们走了。”
“嗯,你别操心,这些老家伙我来对付,你安心操办学堂的事。”
宋修远是他看着长大的,不管怎么招,不能让他吃亏。
合伙想欺负人,也要看他答不答应。
“修远,有些人故意哭穷,就是想让你心软,有一次就有第二次,你呀,心硬点,家里有媳妇,日后有孩子要养,不能妥协。”
宋修远点头:“我明白村长。”
宋正平满意地点头。
傍晚回到家,两人在桌上吃饭。
“修远,束脩不变了?”
“嗯,六百文,村长说村里一样给。”
兰若疑惑地看向他:“不是说村里少给一些吗,怎么又说要一样给了。”
“村长坚持,两位叔伯同意,说给一样好,省得日后惹闲话,闹麻烦。”
宋修远大概猜到,他们担心被其他村子里的议论,说因为爹娘不在,照顾了他,就用恩情要挟,自个村子里要的束脩少之类的。
"那笔墨纸砚怎么办,买那么多能便宜些不?"
这些是大头,花费起来比束脩还贵。
“我有个同窗,他家有铺子,明日我去找他,认识人会便宜很多。”
他家里还开着书行,宋修远想都从他们家拿货,不过要先去别人家问问,最低算下来要花费多少。
第二日,宋修远早早起了床,饭做好温在锅里面。
来到卧房,兰若还没醒,眸光柔情一片,轻轻在额头落下一吻,关好门离开,去找宋大根。
今日能谈妥,过两日书本纸墨就能运回来。
学堂一共二十八个孩子,且都是男孩。